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中国科技史杂志》文献与注释撰稿说明及格式要求(20121月修订)

    发布时间:2014-10-23

本刊学术论文的文献与注释分三类,撰稿格式和要求如下:

1.     参考文献

作者阅读的反映论文的科学依据和文献出处的材料,除公开出版物外,还包括档案和内部文献,但是不包括手稿、通信、网络等资料。

参考文献表应直接列于正文之后,而不应采用尾注的形式。

1.     文献编码

1.     采用顺序编码制,序号写在方括号内,置于上角

2.     某一处同时引用多篇文献时,标注形式为:[349][3—9]

3.     多次引用同一文献:

1)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文献著录;

2)如全文所引用的该文献均出自同一页,则只需重复使用首次出现的序号(上角标);

3)页码不同时,应改用随文注,格式为:([1]12页)。

1.     参考文献表

1.     正文之后的参考文献表的序号必须与正文中的序号相对应;文献不能重复。

2.     每条参考文献著录项目应齐全,各项目间用下角点(.)分开。

3.     文献著、译者

1.     个人著作一律采用姓前、名后的形式。外文名,用缩写(但不加缩写“.”);

2.     多著()者须提供前3位的作(译)者姓名,其余用etc代表。

文献类型及标识

文献类型

专著 论文集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内部资料/档案 其他 析出文献

类型标识

M C N J D R Z A 

注:(1)析出文献指论文集/专著/档案等文献中的文章;出自同一文献的不同析出文献,应视为不同文献.

(2)“Z”主要指资料、辞典等。

(三)参考文献著录格式(项目间用下脚点;译者置于书\报刊名称之后)

● 图书 [序号作者书名[M]. 版次(初版不注). 译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迄页.

方一兵汉冶萍公司与中国近代钢铁技术移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5.

(荷)戴闻达中国人对非洲的发现[M]. 胡国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2528.

Singer CHolmyard E JHall A RWilliams T IA History of Technology[M]vol. V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610611

● 丛书、文集序号作者.子目名[A]. 主编者.丛书(文集)[C].册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数.

葛能全黄胜年[A]. 钱三强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M].2.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1. 187201.

Shryock R H. American Indifference to Basic Science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A]. Barber B, Hirsh W (eds).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C]. New York: Free Press,1962.98110.

·         期刊 [序号作者篇名[J].报刊名() : 起迄页.

王扬宗.中国院士制度的建立及其问题[J].科学文化评论,2005,(6):522.

·         报纸 [序号]作者题目[N.报纸名,--:版次.

樊洪业.院士制度七辨[N].科学时报,2005-06-066.

·         古籍 [序号] (朝代)作者书名[M]·篇名卷数版本.出版年(古代纪年). 

()梅文鼎梅氏丛书辑要·几何通解[M].石印本.上海:博文书局,1896 (光绪丙申).

注:《二十五史》和《十三经注疏》等类文献可用随文注。

·         内部文献 [序号作者文章的题目[A]. 文献名称[R]. 编印地点:编印单位,编印年起迄页.

张效祥我国计算机事业的摇篮——中国科学院计算所[A].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45周年[R].北京: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1.3741.

·         档案序号 作者档案题目[A].编制者卷宗名称[R]. 时间收藏地点:收藏单位,档案号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考察团总结[A].中国科学院联络局中科院出席苏联磁现象物理会议和组团考察计算技术[R].195612.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56-4-17.

1.     注释(下脚注):用圈码,每页重新编序号

注释性语言:对正文某些内容所作的必要解释和说明。语言应尽可能简捷,重点是与论题相关的内容。极为简短的注释可用随文注。

1.     人物:生卒年,籍贯,最重要教育背景、任职、学术贡献等

张文裕(1910—1992年),福建惠安人,中国宇宙线物理与高能物理的开创者之一,学部委员(1957年)。1938年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其最大贡献是1946年在普林斯顿发现μ原子。1972年,以他为首的18位科学家写信给周总理,促成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建立,任第一任所长。第一(1979年)、二届(1980年)中美高能物理联合委员会的中方主席。19817月,当选为中国高能物理学会第一届理事长。(王晓义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方案的初步提出与确立》,《中国科技史杂志》,20114期)

戈弗雷(J. G. H. Godfrey,1841~?),出生于德国的英国地质学者,于18719月至18776月任明治政府的首席地质学家和采矿工程师。(方一兵:《试析近代西式钢铁技术向东亚转移的开端》,《中国科技史杂志》,20114期)

1.     机构

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是该院最早成立的四个研究单位之一,1928年正式在上海挂牌,19329月迁往南京,李四光一直担任所长。(杨小明等:《1912—1937年中国地质科学知识增长的建制化研究》,《中国科技史杂志》,20102期)

壬申制造厂前身为太原修械所,下设三科三股。第一科管辖火炮、炮弹、水压机和炸弹4个分厂。(孙烈,《晚清民国时期的水压机及其对兵器工业的影响》,《中国科技史杂志》,20113期)

1.     其他解释和说明

19321013日,教育部长朱家骅回复李书田他由部据情转咨财政部,从财政部年度临时费优先拨发北洋工学院35000元。详见《北洋周刊》第50期第270页。(贾晓慧:《中国工程教育家李书田与北洋大学》,《中国科技史杂志》,20103期)

当时称人工放射性物质为人工镭或人造镭。(刘广定:《中国完成的第一个核反应》,《中国科技史杂志》,20102期)

例如:郭世余《中国针灸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卷》(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黄龙祥《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等。(廖育群:《杯吸蛭吸的中外比较研究》,《中国科技史杂志》,20103期)

通信、回忆、采访笔录、手稿、网络资料,以及作者未阅读的公开出版物

李次耕:《我和我的父亲——李书田》,天津大学校友通信,2008312日。

吴滋霖:《关于“523任务起因及会议经过的回忆》,2009107

《兰轩遗稿》卷下,手稿本。

陈建立:《重庆市丰都炼锌遗址群的综合研究》, http://kj.sach.gov.cn/kykt_detail.asp?t_id=8553

D. E. Edmuns, W.D.Evans. Spectral Theory and Differential Operator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1.     随文注:对正文某些内容所作极为简短的注释与说明;置于注释内容之后的圆括号内。

1.     所有外文名必须译成中文,并在首次出现时加注外文原名

荷兰人阿道夫(Ypey Adoplhus)撰写的《实用化学手册》(Bladwizer der Voornaamste Zaken, Voorkomende in het Systematisch Handboek der Beschovwende en Werkdaadige Scheikunde,1812)。(方一兵:《试析近代西式钢铁技术向东亚转移的开端》,20114期)

1.     极为简短的注释

沈钦裴《四元细草》不分卷[2]1829年自序,1830年又自序)。(李兆华:《〈四元玉鉴〉校改札记》,20061期)

1.     图表的序号。

四川彭县太平出土的汉画像砖舂捣图(封三)。(王星光等:《中国古代足踏式风扇车考释与复原端》,20114期)

1.     《二十五史》和《十三经注疏》等类文献的出处

绍兴五年十月庚辰,(月)犯南斗。(《宋史天文志第七》)

 

《中国科技史杂志》稿约(201410月修订)

    发布时间:2014-10-23

  一、本刊是中国惟一以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为核心、研究性与资料性并重的国家级学术刊物。19805月创刊,原名《中国科技史料》,邓小平同志题写刊名;2005年变更现名。现为季刊,逢36912月出版。 

  二、本刊的宗旨是搜集、抢救、整理和研究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尤其是近100年来的科学技术史料;通过对学科史、科研机构、人物以及科技发展与文化、社会、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的互动关系的研究,揭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为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服务。 

  三、本刊主要发表有关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研究性与史料性文章、书评和学术信息,要求史料翔实,观点明确,论证严谨,文字洗练。文章应有新发现、新材料、新见解或新方法。来稿字数(含注释和参考文献)至多为1.5万字,尤其欢迎短小精悍的文稿。 

  四、主要栏目 

  研 究 科学史的研究论文。 

  综 述 有关学科史、某一研究专题的研究回顾与展望,以及科学史的研究与教学机构历程的概述。 

  自述与回忆 科学家、发明家、工程技术专家、实业家和科技教育家的回忆录、自述和自传等。 

  访 谈 科学技术专家与管理者以及他们的同事、学生、亲友和其他相关人士等的访谈录;某一学科、学派或某一事件的专题采访等。强调史料的新颖与细致。 

  资 料 未公开发表的手稿、档案、内部资料等原始文献以及罕见的出版物,全文或节选,可增加必要的注释和评述。 

  图 像 以图片为中心的图文结合的科技史论述。图片以稀见者为贵。 

  书 评 对国内外公开出版的与科学技术史相关书籍进行评介。 

  信 息 国内外重要学术活动简报和纪要等。 

  五、撰稿要求与格式 请遵循本刊《征稿简则》,不必寄送纸质本。  

  、版权:(1)本刊只接受专投本刊且未公开发表的稿件,不接受任何已公开发表(含网络)的稿件,来稿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2)本栏采用的稿件将同时以纸、网络和光盘三种形式发表。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稿酬一次性给付,并赠当期刊物一册和抽印本若干。(3)来稿一经本刊发表,版权即归本刊所有,作者享有非专有权。 

  七、处理时限:编委会收到稿件后,将立即回信确认。稿件将送专家审阅,一般需3个月作者才能收到录用与否的通知。作者收到修改意见通知后,须20天内将修改稿及电子文本寄回编辑部。若稿件寄到4个月后没有收到编辑部处理意见,作者可另行处理。  

  六、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技史杂志》编辑部,邮政编码:100190。电话:(01057552528 传真:(01057552567;电子信箱:该 Email 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

《中国科技史杂志》征稿简则(201410月修订)

    发布时间:2009-06-03

  一、本刊是中国惟一以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为核心、研究性与资料性并重的国家级学术刊物。19805月创刊,原名《中国科技史料》,邓小平同志题写刊名;2005年变更现名。现为季刊,逢36912月出版。

  二、本刊的宗旨是搜集、抢救、整理和研究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尤其是近100年来的科学技术史料;通过对学科史、科研机构、人物以及科技发展与文化、社会、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的互动关系的研究,揭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为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服务。

  三、本刊主要发表有关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研究性与史料性文章、书评和学术信息等,要求史料翔实,观点明确,论证严谨,文字洗练。

  文章应有新发现、新材料、新见解或新方法。欢迎短小精悍的论文,每篇包括必要的图、表、参考文献与注释在内,最多不超过1 5000字。

  四、主要栏目

  1 研究 科学史的研究论文。

  2 综述 有关学科史、某一研究专题的研究回顾与展望,以及科学史的研究与教学机构历程的概述。

  3 自述与回忆 科学家、发明家、工程技术专家、实业家和科技教育家的回忆录、自述和自传等。

  4 访谈 科学技术专家与管理者以及他们的同事、学生、亲友和其他相关人士等的访谈录;某一学科、学派或某一事件的专题采访等。强调史料的新颖与细致。

  5 资料 未公开发表的手稿、档案、内部资料等原始文献以及罕见的出版物,全文或节选,可增加必要的注释和评述。

  6 图像 以图片为中心的图文结合的科技史论述。图片以稀见者为贵。

  7 书评 对国内外公开出版的与科学技术史相关书籍进行评介。

  8 信息 国内外重要学术活动简报和纪要等。

  五、征稿要求 每篇论文按顺序必须包括的项目和要求为:

  1 文题 要言简意赅。文题和各级标题限20个字以下,避免使用缩写词、字符、代号和公式等。

  2 作者署名和简介 署名不超过4, 其余在题注中标明。如为团体署名,则须注明执笔者。作者简介写在首页脚注第一行, 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籍贯,学位,任职单位、称职,研究方向等。

  3 作者单位 应写明标准全称、地址和邮政编码。

  4 中文摘要 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一般200—300字,是用第三人称对全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论等),应避免使用引文、图表、公式和缩写词。

  5 关键词 选择2 —6个能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单词和术语。

  6 分类号 按论文所属学科类别, 从《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中选出相应的分类号码。

  7 正文 行文应用标准简化汉字书写, 必要时可用古体字或繁体字。名词、术语、数字、计量单位、标点符号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外文人名和地名须译为中文,并在首次出现时加括号注明外文原名;中外古地名,在首次出现时尽可能加注今地名。注意外文字母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标等。

  7.1 标题 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写,即一级标题的编号为1,2,…; 二级标题的编号为1.1, 1.2, …

  7.2 全文插图以阿拉伯数字按出现顺序统一编号,先见文字后见图。图的序号、图题及图注居中写在图的下方。

  7.3 文中表格应避免和插图及正文内容重复,先见文字后见表格。表的设计要简洁,尽量减少线条,提倡使用三线表。表的序号、表题居中写在表的上方。表注按出现顺序编号写在表的下方。

  8 注释与参考文献 详见《文献与注释撰稿说明及格式要求》

  9 英文摘要 包括英文题名,作者名(汉语拼音),单位、地址和邮政编码,摘要,关键词。题名不宜超过10个实词。摘要内容可允许与中文摘要有所差别,并稍长(同时需附与之对应的中文摘要,以便审查),但是不宜超过350个实词。

  10 来稿请另附个人简历一份,并写明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及联系电话、手机等。

  六、基金项目 凡属基金项目、国家及部委重点项目及其它重大课题的论文需在首页脚注基金项目中写明项目全称、编号。

  七、版权 1)本刊只接受专投本刊且未公开发表的稿件,不接受任何已公开发表(含网络)的稿件,来稿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2)本刊对来稿有删改权,重大修改当与作者协商。(3)本刊发表的稿件将同时以纸、网络和光盘三种形式发表。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稿酬一次性给付,并赠当期刊物一册和抽印本若干。(4)来稿一经本刊发表,版权即归本刊所有,作者享有非专有权。

  八、处理时限 编辑部收到稿件后,将回信确认。稿件将送专家匿名审阅和本刊主编会议成员讨论,一般需3个月才能收到稿件处理的通知。作者收到修改意见通知后,须30天内将修改稿传回编辑部。若稿件寄到4个月后没有收到编辑部处理意见,作者可另行处理。

  六、通讯地址及信箱: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技史杂志》编辑部,邮政编码:100190。电话:(01057552528 传真:(01057552567;电子信箱:该 Email 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

 

  在本刊发表的论文,如有收入数据库、获奖、评介、转载等,敬请函告。

编辑出版规程

    发布时间:2009-06-03

《中国科技史杂志》(原《中国科技史料》)编辑出版规程

 


  

1  编辑委员会

 

1.1  为保证刊物的编辑和出版,成立《中国科技史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辑委员会设主编1人、副主编和常务编委若干人,余为编辑委员。

1.2   编辑委员会实行主编负责制。

1.3  副主编和编委人选由主编提名,征求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史学会主要负责人意见后决定。

1.4  编辑委员会对刊物的学术导向和栏目设计负责。主编会议承担稿件的复审和申复,并确定每期杂志的内容。

1.5  主编委派1名副主编负责处理编辑委员会和编辑部的日常事务。

 

 

2   稿件审查程序

 

3.1     筛选

   编辑部将收到的稿件全部转致主编和副主编,由主编或指定的副主编负责文稿的筛选。

3.2  初审

3.2.1  审查人 由主编或指定的副主编决定2名审查人,所有经筛选的文稿均实行匿名审查并采取必要的回避措施。

3.2.2  审查时限 论文和书评以30日为限,逾期另请审查人。

3.2.3  审查内容 详见《审稿意见表》。

     3.2.3  初审结果处理 2位审查人均不同意刊发,则将审查结果通知作者;若2审查人或1审查人同意刊发,则将初审意见交常务编委会议复审。

3.3  复审

   主编召集其他副主编进行复审,复审会议原则上每3个月1次, 复审结果立即通知作者。

3.4  申复

   作者收到复审结果后可于1个月内提出再行审查的要求,由主编决定是否接受作者的申复要求;如接受则提交下一次主编会议讨论。

 

3     编辑出版程序

 

4.1 制定发稿计划

   发稿计划由指定副主编制定,于发稿前3个月提出。

4.2 文稿编辑加工

4.2.1  对经复审决定刊用的文稿,由编辑部主任指定编辑1人为其责任编辑。责任编辑负责对文稿的内容进行核对、文字加工和技术加工,并于发排前15天将编辑加工完毕的稿件交编辑部主任。

4.2.3  每期刊物由编辑部主任指定1人担任执行编辑。执行编辑由编辑部编辑轮流担任,负责每期刊物的出版事务,如刊物的编排、校对和邮寄,稿费的计算与发放等工作。

4.3  发稿与付印

   所有文稿需经主编或指定之副主编终审签字后方能送排。核红后的稿件再经主编过目签字付印。

编委会顾问委员会

    发布时间:2009-06-03

说明:《中国科技史 杂志》(原《中国科技史料》)创办于1980年,在1984年之前没有建立编委会。

 

《中国科技史料》第一届编委会19841986年)

主    汪德昭

   薄树人 王麦林

常务编委 王麦林 华觉明 汪德昭 张文惠   林文照

      徐克明 樊洪业 薄树人

编    王宗训 史超礼 卞德培 丘亮辉 汪子春  

        李文林 张驭寰 郑公盾 范楚玉 唐锡仁

      郭永芳 郭正谊    梅荣照 程之范 董恺忱

      甄朔南 蔡景峰 潘吉星 戴念祖

通讯编委 王锦光 王鹏飞 李志超 杨福征 孟乃昌 张秉伦

      周启澄 周衍勋 洪震寰 游修龄 傅维康

      (常委、编委、通讯编委以性氏笔划为序)

顾    裴丽生 钱临照 沈其益 袁翰青 席泽宗

 

第二届《中国科技史料》编委会19871990年)

主    汪德昭

  :林文照(常务,1988年)薄树人 岳家俊

常务编委 王麦林 尹恭成 华觉明 汪德昭 张文惠  

      林文照 岳家俊 徐克明 樊洪业 薄树人

编    王麦林 王宗训 史超礼 卞德培 丘亮辉 汪子春

          李文林 李文范 张驭寰 郑公盾

      范楚玉 唐锡仁 郭永芳 郭正谊   梅荣照

      程之范 董恺忱 甄朔南 蔡景峰 潘吉星 戴念祖

通讯编委 王锦光 王鹏飞 李志超 杨福征 孟乃昌 张秉伦

      周启澄 周衍勋 洪震寰 游修龄 傅维康

      (常委、编委、通讯编委以性氏笔划为序)

顾    裴丽生 钱临照 沈其益 袁翰青 席泽宗

 

《中国科技史料》第三届编委会19901996年)

  汪德昭

副主编 林文照(常务) 薄树人 吴之静

  卞德培 王渝生 史一京 尹恭成 丘亮辉  

     汪子春 汪德昭   李文林 李文范 杨直民

     杨荫达 吴之静 吴伟文 吴熙敬 邹珊刚 林文照

       周嘉华 张秉伦 张维学   赵慧芝

     洪震寰 郭正谊 唐锡仁   徐克明 黄麟雏

     傅维康 廖育群 樊洪业 蔡景峰 薄树人 戴念祖

  卢嘉锡 沈其益 吴阶平   席泽宗 袁翰青

     钱临照 裴丽生

      (编委、顾问按性氏笔划排列)

 

《中国科技史料》第四届编委会19961999年)

  陈久金

副主编 赵慧芝(19961998年) 艾素珍(19981999年)

    王扬宗 王渝生   艾素珍   刘次沅

  江晓原   孙关龙 汪前进 李文林 李克敏

      张秉伦 张维学 张奠宙 陈久金 陈美东 郑锡煌 林文照

  周嘉华 周肇基 赵慧芝 郭正谊 郭世荣  

      樊洪业 蔡景峰 薄树人 戴念祖

  卢嘉锡 吴阶平 吴文俊 汪德昭 沈其益     

席泽宗 钱临照 裴丽生 路甬祥

      (编委、顾问按性氏笔划排列)

 

《中国科技史料》第四届编委会(20002004年)

  王渝生

副主编 艾素珍   

 委:   王扬宗王渝生艾素珍 * 任定成  兵   

江晓原  张大庆  张柏春*    汪前进  苏荣誉  

罗桂环 胡化凯  胡维佳   育      琦  鲁大龙*

樊洪业*

 

《中国科技史杂志》第一届编委会20042008年)

  孙小淳

副主编 艾素珍   梅建军

 委: 艾素珍 樊洪业 关增建 郭世荣   韩建平 胡化凯 胡维佳 江晓原 廖育群

         罗桂环 梅建军 曲安京 任定成 沈爱民 苏荣誉 孙小淳 汪前进

     王扬宗 王作跃 吴国盛   袁江洋   张柏春 张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