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0—21日,国际丝绸之路科学与文明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on the Silk Road, ISSCSR)项目学术研讨会暨第一次筹备会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国家天文台、国家授时中心、新疆天文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山西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中国钱币博物馆等学术单位的专家学者及一些政府、媒体和企业代表计70多人参加了会议,就有关国际丝绸之路科学与文明的研究主题以及建立国际学会的事宜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
孙小淳教授介绍项目筹备情况
“国际丝绸之路科学与文明学会”是中国科协“一带一路”国际组织合作平台项目区域科技组织或联盟项目之一,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作为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为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执委、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孙小淳教授,十多个学术机构的知名学者参与项目。项目的目标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开展“丝绸之路科学与文明”的研究,开展跨学科、跨文明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联络“一带一路”国家及世界各国的学者,建立国际性以丝绸之路科学与文明研究为主题的“国际丝绸之路科学与文明学会”。
会议于20日下午1时30分开幕。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项目负责人孙小淳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嘉宾的情况和ISSCSR项目的设想和进展。嘉宾有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主席、社科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朝戈金研究员;国际科技史与科技哲学联盟(IUHPST)前主席、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所长刘钝研究员。孙小淳指出,两位主席对于项目概念的形成,都起了重要的启发作用。该项目的提出,一方面是顺应科学技术史学科新的发展趋势,开展多学科及科学与人文的交叉研究;另一方面是发挥“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的文明交流意义,开展跨文明、跨地区、跨民族的科学与文明研究。“文明之间过去的关系越密切,现在的关系也就越密切;反之亦然。”因此“丝绸之路科学与文明学会”的建设,不仅是科学史与文明史研究的新范式,也是全球化时代文明交流与合作的新实践。
发言学者群像
在开幕式的学术报告部分,朝戈金研究员、刘钝研究员、广西民族大学前副校长万辅彬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史与科学考古系主任石云里教授、清华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博物馆系主任吴国盛教授、山西大学副校长高策教授等六位学者依次作了报告,内容包括一带一路与口头传统文化、乾隆狩猎图中的疑似望远镜、广西合浦港与海上丝绸之路、回回天文学史、古代科学的博物传统、山西与一带一路等话题。在随后两天四个时间段的学术报告部分,又有近30位学者报告了论文,都以丝绸之路为线索,重点呈现不同地区的科学、医学、技术、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的历史。报告精彩纷呈,亮点频出,屡屡引得全场喝彩;一些新的概念、新的问题、新的方法,呼之欲出,展示出“丝绸之路科学与文明”这一主题丰富多样的内涵和广阔的研究空间。
学者们在会下继续展开热烈交流讨论
会议期间,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一个案例,孙小淳还特别介绍了由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电视台制作的反映彝族文明十月太阳历的纪录片《库施与都则(新年与火把节)——彝族十月太阳历的文化变奏》。纪录片反映了孙小淳、伍呷、Milton Rojas-Gamarra等学者深入彝族聚居区,考察彝族“十月历”与彝族人民节日生活的关系,从天文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十月历进行了解读。与会学者看完60多分钟的片子之后,对在场的纪录片制作人员西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开莲、副市长杨收作及总导演田喆等人报以热烈的掌声。
纪录片《库施与都则》正在放映
会议最后进行了总结和讨论,与会学者又就国际学会组织工作和学术研究方向等问题提建议、谈想法。刘钝主席再次发言,肯定建立“国际丝绸之路科学与文明学会”意义并表示将积极支持。香港中文大学熊秉真教授表示将根据她在国际学术组织多年工作的经验来为学会提供咨询与帮助,并提出建立“口头与音像人类学”研究方向的设想。此外清华大学杨舰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袁江洋教授等来宾也发言,对丝绸之路科学与文明研究提出建议。孙小淳最后介绍了国际学者对这一动议积极响应的情况,发出的邀请大多得到了正面的回应,目前已有30多位国际学者填表签名表示同意加入学会。
参会人员合影
总之,为期一天半的学术研讨会及筹备工作会议,为“丝绸之路科学与文明学会”建立了重要的学术联系,凝聚了国内的学术力量,启发了研究思路,为该项目下一步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河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王淑红副教授写下了这样的感受:
五月的香山,没有太多山花的烂漫,也没有红叶的风情,有的是那一望无际的绿意盎然。宏伟的设想,精心的安排,让一颗颗真诚的心欢聚一堂,一起静听驼铃的叮当,回首丝路的崎远,遥望未来的美景。令人欣喜的是,时光纵然改变,但仍有足迹可寻。一个个精彩的报告,亮点频出。一句句睿智的话语,点开茅塞。让我们将其细细串起,耐心编织,相信只要我们凝聚共识,付出激情和努力,就一定能绘制出丝路的壮景,让丝路科学与文明之园永葆春色并一路花开无限。
(文/陈功东,图/柳紫陌、李春、宋爱军、刘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