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13年年鉴

  • 日期:2016-08-10
  • 8047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Chinese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SHS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

邮政编码:100190

电子信箱:zgkjs_xuehui@163.com

主页网址:

http://www.cshst.ihns.cas.cn/

电话:010-57552527

传真:010-57552572

理事长:廖育群

副理事长:吴国盛、关增建、胡化凯、梅建军、张大庆

秘书长:鲁大龙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服务创新型国家和社会建设

学会参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学术咨询管理工作,目前已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本年度入藏资料的数量及其史料价值、展览展示价值都明显提升,同时完成了一批质量较好的研究报告,将又有一批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科学家传记问世。

学会参与“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学术谱系研究项目”部分学术咨询服务工作,学会副理事长胡化凯教授承担“物理学家”、副理事长张大庆教授承担“医学家”、学会理事袁江洋研究员、石云里教授分别承担“化学家”和“天文学家”谱系研究工作。谱系研究成果——“一张谱系简图”、“一本谱系特征书”和“一份学科谱系数据库”,不仅将促进中国现代科学的普及工作,而且为构建我国先进科学文化、科学生态文明建立较为坚实的学术社会基础。

学会作为“中国科协信息网络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试点学会之一,组织相关专业委员会参与10个论坛的建设。

学会建设

    12月15日,学会第八届常务理事会第9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就学会2013年度工作总结、第24届国际科学技术医学史大会暨国际科学技术史学会执行理事会会议情况、设立科技与社会经济史专业委员会、工程史专业委员会等议题进行了讨论。

国际学术会议

    7月20日-28日,第24届国际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大会和国际科技史学会执行局会议在英国曼彻斯特举行。学会作为其国家会员,在中国科协国际联络部支持下,组成了以孙小淳研究员为团长、梅建军副理事长、曲安京理事、鲁大龙秘书长和香港大学冯锦荣先生为团员的代表团出席会议。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孙小淳研究员当选为国际科学技术史学会执行理事会理事,为学会继续参与国际科学技术史学界活动、发挥我国在国科联的作用建立了一定的基础。

9月10日-15日,第8届国际冶金史大会在日本奈良举行。学会副理事长梅建军教授参加了此次会议。工作会议讨论并决定第9届国际冶金史大会将于2017年在韩国举行,由韩国金属学会负责筹办,完成了新一届执委会的提名和选举工作。会议增选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新任所长潜伟教授为执委会委员,另外推选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的陈建立副教授为执委会秘书。如此,在总数为17人的执委会中,共有3名学者来自中国,保证了我国学术界在这一学术平台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国内主要学术会议

 10月25日-26日, 我国近代著名天文学家朱文鑫诞辰130周年纪念活动在苏州昆山锦溪镇举行。学会常务理事孙晓淳研究员在仪式上代表我国天文学界发表了讲话。

11月8日-10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承办的“第三届中国技术史论坛”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校区水上报告厅举行。与会代表围绕大会主题以及传统工艺、机械史与金属史、科技与社会、农业与综合史、物理学史五个分会场进行了总计100多场的分组报告。

“中国计时仪器第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围绕中国5000多年计时仪器的发展历程,二千年中国钟表业的传承与发展,以及数百年的中西钟表文化交流展开了广泛讨论。

国际组织任职

 3月,位于英国剑桥的李约瑟研究所举办新闻发布会,任命来自中国的梅建军教授为所长,接替即将退休的古克礼教授。

    7月,学会常务理事孙小淳研究员在第24届国际科学技术史大会上当选为国际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会理事,任期四年。

科普活动

2013年5月,学会科技史教育专业委员会与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联袂参与中国科协“2013年科技活动周活动”,在北京大学承泽园举办“走进科史哲——感受人文科技”系列讲座,辅以网页宣传、户外展示和室内视频播放等方式,介绍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的师资力量、主要研究成果及开展的科普活动,受益群体达200人以上。

    2013年12月15日-2014年1月15日,中国科协与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主办“科技梦·中国梦——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受中国科协委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的中国现代科技史研究人员组成学术设计与脚本编研组,负责完成撰写展览内容文本、协调专家学术咨询、设计部分多媒体和展览宣传品、提供解说大纲等任务,并为展览提供相应的学术支撑。

表彰举荐优秀科技工作者

    10月,学会推荐会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刘晓副研究员为“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

学会创新发展

    依据学会《章程》、《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11月),在调研基础上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办事机构建设纲要(2013—2020)》(草案),提交理事会讨论。

    在北京大学医史学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西北大学数学系建立3所学会会员工作站。

    在学会第九届理事会拟任副理事长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史与科技考古系、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医史学研究中心、西北大学数学系)试点学会工作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

    制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办事机构建设纲要(2013—2020)》(草案),其主要方向在学科职业化发展的基础上,实行以竞争和流动为核心的学会专兼职人员动态人事管理办法、办事机构职业化建设为核心的发展趋势。

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

    学会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科技史杂志》拟通过提高国际同行评议比例、提升期刊国际论文比率、加强期刊英文摘要、修订完善本刊英文网站等方式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

【第24届国际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大会暨国际科技史学会执行局会议】

7月22日-28日,第24届国际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大会(The 2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2013iCHSTM)在英国曼彻斯特成功举行,这是国际科学技术史学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Division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IUHPS/DHST)主办的正式系列大会,每4年一届。本届大会由英国科学史学会(British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和曼彻斯特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中心承办,得到惠康基金会(Wellcome Trust)、“访问曼城”(Visit Manchester)计划、曼彻斯特科学与工业博物馆、曼联俱乐部以及曼彻斯特文学与哲学学会等多家单位的支持与协助。本届大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700余名学者参加,报告学术论文1400余篇,分有137个专题研讨会和47个分组会。

大会主题是“行动中的知识”(Knowledge at work)。7月22日上午,大会在曼彻斯特大学会议中心拉开帷幕。国际科学技术史学会主席、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刘钝宣布开幕并致欢迎词。

中国学者组织了多场专题报告会并做学术报告。学会副理事长梅建军教授的“公元前一千年纪沿丝绸之路的冶金交流”(Metallurgical Interaction Along the Silk Road during the First Millennium BCE)报告,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强烈兴趣,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

参加本次大会的中国大陆学者共计60多人,作为国际科学技术史学会国家会员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上报中国科协后组成了以孙小淳研究员为团长的国家代表团,统一协调大会期间的竞选、讨论和表决等“官方”组织活动。

7月24日下午,国际科学技术史学会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国际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会进行了学会工作报告、财务报告及相关事项的汇报;中国国家代表团5名成员及部分学者与会。27日下午,国际科学技术史学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进行工作报告、财务报告表决及换届选举等事项。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孙小淳研究员当选为国际科学技术史学会新一届理事会理事。

【第三届中国技术史论坛】

    2013年11月8日——10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承办的“第三届中国技术史论坛”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校区水上报告厅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一百多位学界代表就“多学科交叉视野中的中国技术”这一主题开展研讨。开幕式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执行院长汤书昆教授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国际科学技术史学会、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科技史及古文献研究所、内蒙古师范大学科技史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科学史研究室等有关领导出席开幕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陈晓剑教授、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研究员以及国际科技史学会及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特派代表Martina Siebert博士在开幕式上致辞。与会代表围绕大会主题以及传统工艺、机械史与金属史、科技与社会、农业与综合史、物理学史五个分会场进行了总计100多场的分组报告。“中国技术史论坛”每两年举办一次,旨在研讨中国技术史研究各领域的热点问题以及前沿动态,推动中国技术史研究工作深入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组织了28名学生志愿者为大会服务,展现了科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赢得众多专家的好评。

【来自中国的梅建军继任英国李约瑟研究所所长】

    (据2013年3月21日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新闻 )

    近日,位于英国剑桥的李约瑟研究所举办新闻发布会,任命来自中国的梅建军教授为所长,接替即将退休的克礼教授,任期自下一学期起。

    梅建军1984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后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1987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1988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考古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94-1995年在李约瑟研究所做访问学者。2000-2004年,先后在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和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李约瑟研究所和伦敦大学考古学院从事研究工作。2003年被李约瑟研究所聘为荣誉研究员,2006年获选为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2007年被国际科技考古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Archaeometry聘为新一届编委会委员。

    李约瑟研究所董事会主席约翰·伯德爵士评论道,梅教授享有很高的声誉,始终致力于伟大汉学家李约瑟对东亚科技史的研究,这一任命代表着李约瑟研究所在进行东亚科技史和文化研究方面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对剑桥的学术发展有积极意义。

    李约瑟研究所是在英国注册的非营利机构,长期专门从事中国和东方科技史研究,与剑桥大学开展合作,有自己的独立董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