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会自1980年10月成立,到现在已整整三年。按照会章,第一届理事会任期已满,现在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总结工作,进行改选,并交流研究成果。值此新旧交替之际,请允许我将三年来的工作做一汇报。在汇报理事会工作以前,先简要回顾一下我国科学技术史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三年来我国科技史工作概况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指引下,由于全国广大科学技术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科技史工作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中国古代科学技史的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向着纵深方向发展,不仅考证史实史料,描述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和宣传,而且开始深入探讨它的规律性问题,走向为四个现代化服务的道路。特别突出的是,过去基本上处于空白状况的世界和中国现代科技史的研究,由于与四个现代化的关系密切,因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三年来,科技史刊物和机构不断增加,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综合性的刊物上科技史的文章不断涌现,开设科技史课程的高等学校也越来越多。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内有中国古代科学史研究室和近现代科学史研究室外,复旦大学。华中工学院、杭州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钢铁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华东师大、东北工学院、内蒙古师院、郑州大学等四十余所高等院校内也没有科技史研究室或者有相当力量从事科技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自从 1980年 8月钱三强同志和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同志们给中央书记处上科技史课以来,又有不少党校、干部学校和各种类型的干部进修班开设了科技史的课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将自然科学史与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生物并列为同一级学科,将技术科学史与冶金、机械、化工、力学等并列为同一级学科,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一些大学已授予一批项士学位。这标志着科技文在我国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后继有人,前途远大。
科技史整个领域的工作是各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努力的结果,从学会角度来讲也是广大会员积极努力的成果。 1、中国科技史的研究 (1)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 这三年中间出版的中国科技史专著约30种,发表在各种学报上的文章纳1,350篇,领域广阔,内容较为丰富。 夏湘蓉和李仲钧合写的《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杜石然等六人合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先后荣获科学著作奖。其他重要的著作还有,《中国天文学史》(二种)、《中国古代天文文物图集》、《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史》、《中国昆虫学史》、《中国钻探发展简史》、《中国地理学史》(上册)、《历代治河方略探讨》、《中国古农具发展史简编》、《中国农业遗产要略》、《中国古代的土壤科学力》、《古代藏医史略》和《徐光启年谱》等。此外,还出了一些古保科技人物传略。 在整理中国古代科学典籍方面,重要的著作有:《中国古代潮汐论著选译》、《古航海图考释》、《先秦农家言别释》、《夏小正经文校释》、《诗经中有关农事章句的解释》、《真腊风土记校注》、《王恢农书(校注)》、《齐民要术校释》等,还把藏文《四部医典》译成了汉文。即将出版的《徐光启著译集》提供了若干有价值的新资料。
除专著外,三年来还出版了不少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的论文集,如上海《中华文史论丛》为庆祝李约瑟80寿辰而编辑的《中国科技史探索》,如《内经研究论丛》、《科学史集刊》和上海科技出版社连续出版的《科技史文集》等。
在纪念杰出科学家方面,我会1981年在郑州举行了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周年的讨论会;1982年在杭州举行了纪念李善兰逝世100周年讨论会;有关单位还召开会议,出版论文集,纪念孙思邈、李时珍等。
西藏天文学史研究会于1981年在拉萨成立,《中华医史杂志》几乎每一期都有关于少数民族医学史的文章,《中国天文学史文集》第2辑的"少数民族专号",受到国内外的热烈欢迎。
湖北省博物馆、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佛山球墨铸铁研究所、武汉工学院、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和武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对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编钟、编磬的复制成功,在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进行艺术铸造方面,在文物复原工作方面,以及推陈出新、发展民族音乐方面,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
利用古代资料研究现代科技问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古代科技遗产,是具有中国特点的科技史研究工作。它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而且在地震、水利、建筑和其它工程技术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直接为四个现代化服务。新的《中国地震资料总表》即将出版。《历史上的北极光与太阳活动》、《地月系长期加速的研究与中国古代日食纪录》、《从广东省历史上的地震看干旱与地震的关系》、《北京近二百五十五年雨季及其多年变化》等古为今用的文章也受到有关方面的注意。今年成立了一个张衡学社,专门开展这一方面的工作。
(2)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的研究 1979年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之际,围绕五四时期"科学"和"民主"两个响亮的 口号,学术界开了不少纪念性的学术会议,其中有一些近现代科技史的文章。周培源在此期间发表演讲和文章。阐述"五四"以来我国科学的历史,推动了这方面研究工作的开展。此后,《中国科技史料》及其它杂志上登载的各种体裁的中国近现代科学家的传记近百篇。多卷 本的《中国科学家传记》主要写科学院学部委员的生平和学术成就。第一集已出版,包括20 多名科学家。有些科学家还以回忆录的形式写出自己亲身经历的科学工作。科普出版社今年出版了《纪念科学家竺可桢论文集》。
在全国科协的号召下,加上去年逢中国天文学会、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六十周年,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化学会成立五十周年,一时关于科学社团和近代科学家的研究形成了一个高潮,出版了《中国天文学在前进》和《中国地质学会史》等书。在有关的学术刊物上都发表了很多文章。
应该特别提及的是,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西方科学引进来后我国科学技术为什么发展这么缓慢?这个重大问题最近引起了科技史学界的共同兴趣。《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于1982年10月在成都开了一次讨论会,其结果于今年出版了一本文集《科学传统与文化一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从政治条件、社会经济结构、文化背景以及科学技术本身的因素进行多方面的探讨。这个问题在我国台湾和国外也有学者在进行探讨。
2、世界科学技术史的研究 本学会成立的时候,我国世界近现代科技史的研究,只是刚刚开始。那时,由于中央、 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各有关领导部门的积极倡导,世界近现代科技史的研究受到了重视。 除了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建立近现代科学史研究室外,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展了有 关近现代科技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三年来,世界近现代科技史的研究和教学力量,有了 较快的发展,不但已有单位的研究和教学力量有所加强,而且又有不少高等院校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
几年来,全国性学术刊物发表有关世界科技史研究文章约近二百篇,涉及的内容较广, 有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天文、数学等基础科学史方面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文章,有研究计算机技术史、航空与宇航学发展史、近现代建筑技术史等技术科学的发展史的文章。还有一些探讨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科学技术史分组问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学技术与政策、战略等关系的综合性研究的文章,以及有关美国、日本等国家科技发展的文章。
在专著和论文集方面,1980年已出版了《化学发展史》和《世界数学史简编》。1982年出版了高觉敷主编的《西方近代史心理学史》和周邦立编著的《达尔文年谱》。最近,复旦大学出版了王福山主编的《近代物理学史研究》文集。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近现代科学史研究室编著的《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简史》,共约75万字,已交付科学出版社出版。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开过两次较大规模的纪念世界伟大科学家的学术活动。一次是1979年2月纪念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的学术会议。另一次是1982年4月纪念达尔文逝世100周年的学术会议。此外,还有1982年12月纪念德布罗意九十诞辰和狄拉克八十诞辰的小规模纪念会等。这些会议的内容涉及许多方面,科技史工作者也参加了学术活动,编写纪念文集或提出论文报告。
近几年在翻译国外著作方面,也较以前有不少进展。先后出版了M·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F·卡约里的《物理学史》,H·M·莱斯特的《化学的历史背景》,P·E·詹姆斯的《地理学思想史》,E·傅林的《实验心理学史》,C·墨菲、J.K·科瓦奇的《近代心理学历史导论》和H·斯托贝的《遗传学史》等多种。
3、科技史教育工作 近几年来,高等院校科技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发展较快。1982年10月,教育部委托华中工学院、北大、清华等六所院校在武汉召开了高等院校科技史教学与科研专题讨论会,根据当时对四十一所院校的不完全统计,从事科技史教学的专、兼职人员已有240余人,有的学校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室,有的学校在自然辩证法教研室内设科学史教学小组,有的学校尚未成立专门组织,但有教师专门从事科技史教学和研究工作.这些学校大都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课,其中包括科技通史和各学科史,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一些学校还把收了科技史方面的研究生,开展了科技史的专题研究工作。经验证明,科技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有利于学生掌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活跃学生的思想。
4、科技史的编辑出版工作 1980年10月科学技术史学会成立时,已经有几个重要的学术刊物出版。自然科学史所古代史研究室编的不定期刊物《科学史文集》于1979年创办。主要刊登中国古代科技史的学术论文。《自然辩征法通讯》杂志197 8年创刊,辟有科学技术史和人物评传两个专栏。主要刊登近现代科技史研究文章,从1980年起已改为双月刊。《中国科技史料》从1980年5月创刊后,每年四期,为中国近现代科技史料的积累开辟了园地。科学技术史学会成立后、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相当于各学科学报的《自然科学史研究》于1982年创办。每年四期,成为学会主办的学术刊物,综合刊登中国和世界科技史研究论文、史料考证和书评等。此外,科技史的专门刊物还有《中国医史杂志》、《农史研究》、《中国农史》和《农业考古》。同时各大学学报、以及《物理》、《化学通报》、《地质评论》、《植物学杂志》、《自然杂志》、《大自然探索》和其它地方杂志也经常刊登有关科技史的文章。与此同时,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还主办了《科学史译丛》,办这个刊物的目的是登载世界各国刊物上有影响的科技史论文。
出版方面情况也有很大变化。除了科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上海科技出版社、科普出版社等继续积极出版科技史书刊以外,一些专业出版社,如水利出版社、地质出版社、农业出版社、医学出版社,还有青年出版社,以及一些地方出版社,如江苏科技出版社、湖南出版社、内蒙古出版社、陕西科技出版社、北京出版社、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等也都出版了一些科技史著作和大量的科技史普及读物。
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中央和地方报纸、广播、电视和电影等事业单位与广大科技史工作者相结合,加强了科技史的宣传、科技史活动的报导和科技史知识的普及工作。
4、国际学术交流 在中国古代科技史方面,除了经常有外国学者到我国访问,我国学者也出国访问,进行学术交流。我国古代科技史学者曾到英国、日本、美国作学术访问、短期讲学或短期工作。在国际学术会议方面,8人参加了1984年在罗马尼亚举行的第16届国际科学史会议,提交论文19篇;7人参加了1982年在比利时鲁文大学举行的第一次中国科技史讨论会;不久还将参加在香港召开的第二次中国科技史讨论会。最近,经国务院和中国科学院批准将于1984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科技史国际讨论会,现正积极筹备。由我国金属学会主持干19 81年召开的冶金学史国际会议,由中国硅酸盐学会和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召开的中国古陶瓷国际会议,规模较大,影响很好。中国科协在加拿大和美国举办的中国传统工艺巡回展览取得很大成功,有力地宣传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我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得到国际科技史学界的重视与好评,国际科学史研究院(设在巴黎)分别于1981年选举胡道静、1983年选举席泽宗、潘吉星三位科技史学者为通讯院士。
在世界近现代科技史方面,也注意了利用一切机会约请来我国作各种访问的科技史学者作学术报告。最近东北工学院请了日本技术史学者星野芳郎作技术论的系统讲座,华中工学院请英国的技术史学者R·A·布坎南作技术史的系统讲座。我国少数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也派出了少量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到欧美等国学习或进修。这方面的交流正在逐步开展。
二、学会工作的回顾与理设
1、三年来工作的汇报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在建立之后,得到全国科协的指导和关心,得到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有力支持。科协是归中央直接领导的全国八大群众组织(工、青、妇、科、文、侨联、台联和工商联)之一。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科技史专业研究机构。三年来,学会在团结全国科技史界的力量,加强国内和国际的学术交流,促进学术研究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届理事会本着学会的宗旨,在组织、团结、交流、促进、培训、普及等六个方面开展了程度不同的工作。
(1)组织发展工作 三年来,会员由274人,增加到673人。这些会员来自高等教育、科研、生产、文物、考古等各个部门,他们大多是具有讲师、助理研究员、工程师以上职称,从事科技史研究,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同志。为了推动学术活动的开展,到目前为止,共建立了数学史、天文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生物学史、地学史、近代技术史、金属史、建筑技术史等九个学科委员会。目前学会正在进行建立会员卡片和业务档案的工作。
(2)学术活动 三年内一共组织召开了各种学术会议十七次,其中有天文学史三次,化学史三次,教学史、物理学史、地学史、近代技术史、中国古代技术史各一次,代表大会两次,其它三次。参加会议的共有1,923人次,交流学术论文共830篇。当然,科技史的学术活动并不限于我会,在我会以外,如造船学会曾召开了造船史讨论会,航海学会召开了郑和远航学术讨论会等。这些会议包括综合性的,专题性的,纪念历史上科学家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些分科性的学术会议,多数是首次举行,会前大多有充分准备,会上基本上贯彻了百家争鸣的方针,各种不同意见得到自由发表,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气氛,不仅检阅了各学科研究工作中的新成果,而且与会同志以文会友,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想,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增加学者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团结,促进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前进,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欢迎。此外,北京、河北、浙江、辽宁等地的会员和科技史工作者还举办过技术史讲座和一些学科的科学史讲习班。
在学术活动中,注意了与社会科学的结合。许多讨论会,都有哲学、史学、经济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工作者参加,对所讨论的问题,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充分体现了科技史这门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互相渗透的特点,加强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系。
(3)《自然科学史研究》情况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成立以后,《自然科学史研究》(季刊)于1982年1月起正式出版。在广大作者和编委会及编辑部工作同志的努力下,迄今已编辑出版了第1、第2两卷共8期,连同地学专号、数学专号的《科学史集刊》两期,并出了10期,发表论文117篇,共约134万字。按学科分类,包括数学史19篇,物理学史9篇,化学生8篇,天文学史17篇,地学史83篇,生物学史8篇,技术史11篇,农学史5篇,医学史1篇,其它7篇。按年代分类,包括古代科技史97篇,近现代科技史20篇。
从以上的统计来看,两年来所发表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国科技史研究的水平。据有关同志们的反映,这个刊物出版以后,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已成为我国受到国际学术界注意的刊物之一。
(4)关于参加国际科学史组织 五十年代,我国已是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成立于1946年)科学史分部的会员国。六十年代初,由于台湾问题,退出了该组织。1982年11月,现任科学史分部主席、哈佛大学科学史系主任E·希伯特曾写信给我会秘书长,表示十分关切我国参加该组织的问题,愿意尽力帮助解决。后来又通知我们将于1985年在旧金山召开第十七次国际科学会议,并专门为在这次会议期间召开小型的中国科学史学术会议事征求我们的意见,为此还特别发了一个通知,该通知已复印分发各常务理事。
今年七月,国际科学哲学联合会秘书长J·科恩为我国参加该组织的问题专程到中国谈判,我学会同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全国科协国际部的领导下,参加了谈判。谈判结果写出一份备忘录,主要问题是台湾在该组织中的地位问题,主要精神是我组织和台湾的科学史组织都可以以学术组织身份参加,但代表中国的只能是我们这一组织,因为台湾只是中国的一个省。根据确切的材料,目前该会的科学史分部尚无台湾代表。我会已向该国际组织写信提出入会要求。
总的说来,科技史学会成立三年来作了一定的工作,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还存在不少缺点,主要是发挥理事会,特别是常务理事会的作用不够,与会员的联系不够密切,许多工作有待改进。
2、对今后工作的几点建议 本届理事会任期已满,第二届理事会即将产生。根据我们在工作中的体会,特对学会今 后的工作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充分体现学会的群众性学术团体的特点。首先要加强和会员的联系,及时反映会员们对科技史研究方向和任务的意见和建议,促进科技史工作者之间的团结,提倡优良的科学道德和严谨的学风,坚持实事求是和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发挥科技史工作者的聪明才智,为科技史事业做出贡献。
(2)加强科技史著作和各种论文集的编辑出版工作,进一步组织好学术活动,促进科 技史研究的发展。这几年来,有些会议规模较大,议题分散。今后要提高会议的水平,保证论文的质量,讲求实效。会前要充分准备。要提倡多举办规模小,专题性强,问题集中的学术讨论会。会议要注意勤俭节约。
(3)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积极进行我学会参加国际科学史组织工作,争取参加各 种国际学术会议,并且创造条件,尽量在我国召开一些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史学术会议,以扩 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增强与各国科技史工作者之间的联系和了解。
(4)促进高等学校科技史教学工作的经验交流,提高科技史的教学水平,使科技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得前巩固和加强为科技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5)大力开展科技史的普及工作,提高广大群众的科技史水平。 1983年本会虽然办了两期科技史讲习班,实际上属于培养干部性质,还不是面向广大群众的普及工作。今后除继续举办各种学科的讲习班,还要有计划地动员和组织会员同志,开展多种内容和形式的科技史普及活动。
(6)加强学会自身的建设。要继续发展会员,做好会员登记和业务档案工作,健全学会的组织机构。在有条件的地区,征得地方科协的同意,可以建立各地区科技史学会,以促进科技史学术活动的发展,壮大科技史的队伍。
(7)充分发挥理事会的作用,建议常委要分工负责学会的组织工作、学术工作、教育工作、普及工作。对外联络工作等。在两次代表大会期间。建议召开一至二次理事会。
当前全国正在掀起学习《邓小平文选》的热潮。《邓小平文选》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有精辟的论述,而且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有深刻的阐述,它是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指导思想。也是发展科技史的指导思想。我们要努力学习,解放思想,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由建设中去,为发展祖罔科学事业,为加速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开创科技史研究的新局面贡献出自己的力鼓。 予祝大会园满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