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Chinese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SHS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
邮政编码:100190
电子信箱:zgkjs_xuehui@163.com
主页网址:
http://www.cshst.ihns.cas.cn/
电话:010-57552527
传真:010-57552567
理事长:孙小淳
副理事长:胡化凯、关增建、梅建军、张大庆、曲安京
秘书长:鲁大龙
学会建设
1月12日,根据中央关于改进和完善院士制度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参照《中国科协推荐(提名)院士候选人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学会制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
学会秘书处对《征求意见稿》进行完善后提交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议形成试行初稿,再行报送学会常务理事会进行表决以形成《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试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按照《办法》(试行)组织开展推荐(提名)院士候选人工作。
12月25日-28日,由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学会各专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史教学研究机构等107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章程修改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换届财务审计报告》,选举产生了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75名)、常务理事(25名)和学会新一届领导。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负责人张藜做《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2010-2015)工作总结报告》、《中国科技史杂志》副主编艾素珍编审做《中国科技史杂志》工作报告。会议同时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河北大学等研究机构的9名专家学者进行了大会学术报告。
学科发展研究
6月-7月,学会完成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学科方向预测及技术路线图项目”《科学技术史学科方向预测及技术路线图》。目标任务是对科学技术史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并制定出学科发展的中短期和中长期两级技术路线图。
决策咨询
1月,学会根据中国科协调宣部关于《开展中国现代科学家宣传人选推荐工作的通知》的有关精神,积极开展推荐科学家宣传名单的遴选工作。学会秘书处拟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关于遴选科学家宣传名单的工作方案》,确定了宣传名单的遴选原则、遴选人数和遴选程序。经中国科协、教育部及学会推荐专家评议,21位科学家入选推荐宣传科学家名单。
10月,学会承担《科技工作者来信来访材料收集及回复》项目。项目主要任务是收集科技工作者来信来访相关材料;组织工作人员汇总、分类;定期邀请专家讨论材料内容并予回复;组织小型主题讨论会,分析总结科技工作者工作动态,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支撑和依据。
国际学术会议
1月22日-24日,第五届中韩国际医学史会议于在南京召开,会议由医学史专业委员会与韩国医学史学会共同主办,由南京中医药大学承办。来自中韩两国2多所医学院校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的主题为“全球视野下的医学现代化进程”,学者们从“东亚的疾病史与社会史研究”、“医学技术的社会文化影响 ”、“现代医疗保健体系中传统医学的价值与贡献”、“中医思想史”以及“中医文化传播史”等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会议决定第六届中韩医学学会议将于2017年6月由韩国延世大学主办。
4月20日-22日,“牛顿研究在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举行。会议议题有牛顿数学、力学和光学研究,牛顿炼金术与神学研究,牛顿手稿和著作翻译与研究,牛顿手稿数字化编辑与出版等。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共中央党校等研究机构科研人员参加了会议并进行会议报告。
5月22日-25日,由中国农业历史学会、日本农业历史学会、韩国农业历史学会主办,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学会农学史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第13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3届中华农耕文化研讨会在南京农业大学召开。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全球视野下的东亚农业文明”,来自南京农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郑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及联合国大学、日本京都大学、东京大学、北海道大学、东京外国语大学、德岛大学、日本学术振兴会,韩国釜山大学、全北大学、首尔大学、韩国农村经济研究所等70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15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东亚农业文明的形成、发展、交流,东亚农业科学与技术史体系等问题作了报告,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深入的交流。
10 月17日-18 日,2015建筑历史研究与城乡建筑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沙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召开。此次国际学术会议由学会建筑史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联合主办,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承办。会议邀请了英、法、德、意、奥、瑞、捷、日、韩等国家以及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的数十位学者参加。此次会议主题为:建筑历史研究与城乡建筑遗产保护。两个分议题分别为:1.建筑历史与历史教学研究;2.城乡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议收录了近百篇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有40位专家学者在会议中发表最新的研究成果,围绕各议题展开激烈的学术研讨。
12月10日-11日,“丝绸之路上的科技与文明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友谊宾馆开幕。此次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国际科学技术史学会、世界人文大会等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联合承办。会议主要围绕以下五大议题展开:天文丝绸之路——横跨欧亚大陆的天文学,文学、艺术、农业与地图学,科学与宗教,认知的途径——古代文明中的科学理性,考古学及人类学。共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瑞士、希腊、葡萄牙、土耳其、巴西、亚美尼亚、印度等多个国家的50余名学者参加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历史记忆与对话部门负责人默赛耶·阿里(MOUSSA-IYE, Ali)、中国科协国际联络部王庆林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吴岳良副校长等赴开幕式现场致辞。
12月13日-16日,“天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的天文考古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举办。会议主题为丝绸之路上的天文学以及中国与中亚的天文考古交流。会议议题分别为天文遗迹考古,星图、天文仪器和天文台,天文知识的流传,中国、中亚以及西方,东西方天文学与西域文明,西域古代天文文献,新疆少数民族天文学名词术语。来自巴黎天文台、亚美尼亚天文台、希腊国立研究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大学、新疆天文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天文台等研究机构的三十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国内主要学术会议
4月10日-12日,第一届“李淳风岐山论坛:天文学史与天文科普教育”在陕西岐山举行。会议主旨议题有,1.天文学史与天文教育:大学天文学通识教育;2.天文科普与科学精神:天文学传统、进展及传播;3.天文学史与天文考古:李淳风天文学思想和天文遗迹探讨。来自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天文台等多家科研机构的三十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进行会议报告。
8月10日—11日,由内蒙古教育厅资助、学会与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科学技术史博士生论坛”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山西大学、浙江工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及内蒙古师范大学等10个单位的50余名师生参加了会议。所报告的论文涉及农学史、数学史、物理史、化学史、技术史、医学史、传播与交流史、科技政策史等议题。论坛的报告内容多元化,涉及众多领域的议题;研究方法多样化,包括文献梳理考证、口述与访谈、实地考察、统计分析等方法等,展现了多角度的观察研究视角。
7月6日-10日,第14届国际东亚科技史会议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举行,主题为“史料、在地和全球史:东亚的科学、技术与医学”。来自中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日本、韩国及欧美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385位学者与会。国际东亚科学、技术和医学史学会主席、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学会副理事长梅建军教授致辞。
7月12-14日,“第七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力学史与方法论专业委员会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承办。来自全国众多单位的80余位学者参加会议,其中包括力学界院士、资深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以及活跃在力学科研与教学第一线的中青年教师。
8月7日-9日,学会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第18届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行。本次会议由学会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承办。来自全国20余个科研教学以及出版机构的60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34篇,内容涉及物理学思想溯源、物理学史教育、物理学实验就、物理学史教学创新研究等。
9月24日-26日,第四届中国技术史论坛开幕式在北京科技大学会议中心召开。本次论坛的主办单位包括学会农学史专业委员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金属史专业委员会、传统工艺研究分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综合史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史研究会。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承办。与会代表不仅有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国内高校的专家学者,还有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文博机构的学者,本次论坛特邀美国技术史学会主席、英国爱丁堡大学白馥兰教授和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大学的Manfred Schreiner教授等国外著名学者出席了会议。前来参会的嘉宾学者共计160余人。
10月9日-12日,由全国数学史学会(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数学史专业委员会)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九届全国数学史学会年会暨第六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讨会”在中山大学成功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70余位从事数学史、数学教育工作的专家学者与教师参加了会议,美国科学史学者程贞一教授、法国Karine Chemla教授也参加了会议并做大会报告。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94篇,安排了16场大会报告,内容主要涉及数学社会史与数学交流史、中国传统数学中的专门问题、传统数学与天文历法及音乐的关系、HPM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数理逻辑学发展史、数学编史学、数学史的数学文化传播与科普功能等。
11月14-15日,由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和学会科技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的首届“全国科技编史学论坛” 在北京邮电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二十多位学者进行了学术报告。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教师、博士后、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学者等近150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议共分为八个主题研讨科技编史学的内容:科学编史学、技术编史学、中国科技史、专科专门史、医学史与博物学史、进化思想史、另类编史学、古典与近代早期。
11月20-23日,学会第九届青年科技史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咸阳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主办,咸阳师范学院承办。吸引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大学、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多家研究机构的青年科技史工作者、硕士生、博士生等22人参加会议并做报告。最后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优秀奖各5名。
国际组织任职
12月7日-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共同主办的“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第32届大会”于北京友谊饭店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社会与人文科学部助理干事长阿勒-纳西夫·纳达(AL-Nashif Nada)女士、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前任主席阿达玛·萨马赛扣(Adama Samassékou)先生、现任主席朝戈金先生、副主席罗萨琳德·哈克特(Rosalind Hackett)女士、理事会秘书长路易兹·奥斯特毕克(Luiz Oosterbeek)教授,以及各位执委和成员组织的30余位代参加这次大会。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执行院长孙小淳教授作为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执委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参与会议讨论及决策。
12月12日,由国际科学技术史学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承办的国际科学技术史学会执行局2015年年度会议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会议主要内容包括秘书长年度工作报告、司库年度工作报告、检查与其他国际组织合作项目进展情况等。学会理事长孙小淳教授作为国际科学技术史学会执委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参与会议讨论及决策。
医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大庆2015年担任国际医学史学会科学委员会成员,中国国家代表,并在2015年7月举行的第8届国际医学史大会上成功申办2017年第9届国际医学史大会。
国际交往
1月23日,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路易兹·奥斯特毕克教授来访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做了题为“岩画艺术与时间、空间及因果性的认知观念的推测”(Rock Art and the Assessment of Cognitive Notions of Space, Time and Cause)的报告,并在会后与相关人员进行工作会议。
4月22日,学会与英国牛津大学牛顿项目签署学术合作及交换项目协议。协议提出,双方将共同就牛顿研究相关问题组织工作组、研讨班及会议,互邀学者讲学,鼓励和促进科学史和牛顿研究的联合研究项目等。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于2015年12月25日-28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学会各专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史教学研究机构等107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承办。
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向大会提交了题为“抓住机遇,凝聚共识,促进学术,开创新局面”的工作报告,从组织落实重大科研项目,提升学术研究水平;举办各种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深化学术交流;积极推荐国际组织任职,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科普、社会服务和职能转变工作、期刊工作;学术评价与奖励;学会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学会工作展望等八个方面对2008年-2015年间学会工作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总结。同时还向大会提交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章程修改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换届审计报告》。与会代表就报告内容进行审议,会议原则上通过上述报告。
大会选举出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75人。在12月27日举行的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选举出常务理事25人、新一届学会领导7人。孙小淳任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长,胡化凯、关增建、梅建军、张大庆、曲安京任副理事长,鲁大龙任秘书长。新一届学会领导向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颁发聘书。
大会同时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河北大学等研究机构的9名专家学者进行了大会学术报告。内容涉及科学通史、计量史、科技考古、物理学史、农学史等学科方向。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九届青年科技史学术研讨会】
11月20-23日,学会第九届青年科技史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咸阳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主办,咸阳师范学院承办。吸引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大学、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多家研究机构的青年科技史工作者、硕士生、博士生等22人参加会议并做报告。
参会论文涉及数学史、科技考古、博物学、天文学史、生物学史、化学史、医学史、科学传播、科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方向。
华南师范大学汪小虎获得一等奖;北京大学王钊和北京科技大学陈虹利获得二等奖;刘建新、朱浩浩、李威、李斐、毛丹获得三等奖;优秀奖由杨文定、杨凯、杨亚端、刘银伟、江南获得。
【丝绸之路上的科技与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
12月10日-11日,“丝绸之路上的科技与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友谊宾馆开幕。此次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国际科学技术史学会、世界人文大会等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联合承办。共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瑞士、希腊、葡萄牙、土耳其、巴西、亚美尼亚、印度等多个国家的50余名著名学者参加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历史记忆与对话部门负责人默赛耶·阿里(MOUSSA-IYE, Ali)、中国科协国际联络部王庆林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吴岳良副校长等赴开幕式现场致辞。
会议主要围绕以下五大议题展开:(1)天文丝绸之路——横跨欧亚大陆的天文学;(2)文学、艺术、农业与地图学;(3)科学与宗教;(4)认知的途径——古代文明中的科学理性;(5)考古学及人类学。
这些讨论对贯通古今、连接国内外、构架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之间的桥梁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在两天的会议中,与会学者就理解和促进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间的交流进行了报告和深入讨论。
在古代,“丝绸之路”不仅仅作为连接欧亚非的商业贸易路线发挥出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象征,促进了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科技、文化、艺术、思想、语言等方面的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
今天,“丝绸之路”不仅是实践“一带一路”经济战略构想的区域核心,更是联系国内外学者齐聚一堂展开学术讨论的纽带。这次“丝绸之路上的科技与文明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正是对“沿线各国开放合作、实现共同繁荣”这一号召的响应。通过国内外学者智慧与学术成果的碰撞,再一次勾勒出丝绸之路上丰富多样的多种文化交流历史场景,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以及文化多样性发展。
【第四届中国技术史论坛】
9月24日-26日,第四届中国技术史论坛开幕式在北京科技大学会议中心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的主办单位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农学史专业委员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金属史专业委员会、传统工艺研究分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综合史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史研究会。论坛由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承办。与会代表不仅有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国内高校的专家学者,还有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文博机构的学者,本次论坛特邀美国技术史学会主席、英国爱丁堡大学白馥兰教授和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大学的Manfred Schreiner教授等国外著名学者出席了会议。前来参会的嘉宾学者共计160余人。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潜伟教授主持开幕式。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常委、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权良柱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教授,英国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大会组委会执行主席梅建军教授分别致辞。
分会场报告,包括技术史、农业史、金属史、纺织史、交通史、军事技术史、医药技术史、综合史、物理学史、传统工艺、文物保护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