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14年年鉴

  • 日期:2015-02-11
  • 3307

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Chinese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SHS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

邮政编码:100190

电子信箱:zgkjs_xuehui@163.com

主页网址:

http://www.cshst.ihns.cas.cn/

电话:010-57552527

传真:010-57552567

理事长:廖育群

副理事长:吴国盛、关增建、胡化凯、梅建军、张大庆

秘书长:鲁大龙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服务创新型国家和社会建设

学会2014年度继续参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咨询管理工作,新增14个采集小组项目。

1月-10月,学会副理事长、医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大庆教授承担中国科协调宣部《当代中国医学家学术谱系研究成果数据库建设》项目,学会理事、科学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袁江洋研究员承担《当代中国化学家学术谱系研究成果数据库建设》项目。这些项目作为2013年度“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学术谱系研究项目”的后续工作,不但有助于项目成果的综合利用,也有利于从各方面对中国近现代科学家的学术成长规律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学会建设

    4月15日,根据《中国科协关于全国学会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审批有关问题的通知》有关精神,学会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成立科学文化专业委员会、力学史专业委员会、工业遗产专业委员会、科技与经济社会史专业委员会、工程史专业委员会。

12月26日,学会召开第八届理事会第十次通讯会议,根据中央关于改进和完善院士制度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参照《中国科协推荐(提名)院士候选人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制定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实施办法(试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15年度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方案(试行)》。

学会期刊

学会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科技史杂志》通过提高国际同行评议比例、提升期刊国际论文比率、加强期刊英文摘要、修订完善本刊英文网站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了该刊国际影响力。

决策咨询

1月-5月,学会承担《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女性人才发展及高层次人才后备力量调查研究》,通过专家咨询和综合研究,实现了预定目标,在推动全国学会女性人才发展、尤其是对提升学会理事会女性代表比例问题上提出了政策建议。

6月-12月,学会承担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遴选中国现代科学家宣传名单推荐工作”,经过各专业委员会推荐、专家讨论、常务理事会投票等程序,遴选了36名拟推荐宣传科学家名单。

7月-12月,学会承担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国外科技组织综合性学术会议研究》项目,总结国外重要科技组织举行大、中型会议的经验,旨在推动国内学者在国际组织任职、加强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12月,袁江洋承担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学科资源共享和学科群集成创新论证和方案设计》咨询服务工作,就全国学会学科资源共享和学科群集成创新的审核指标和方案设计进行了研究。

国际学术会议

11月10日-14日,由学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16—18世纪的天文大地测量:中国与法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主要议题为:16-18世纪中国天文大地测量的技术研究;中国与法国16-18世纪天文大测量比较研究;中法近代航海学、地理学、地图学等相关学科的历史研究等。国际科技史学会主席Efthymios Nicholaidis、秘书长Catherine Jami、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前所长古克礼Christopher Cullen、法国巴黎天文台研究员Suzanne Débarbat等14位外国专家学者与16位来自香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北京天文馆的学者进行了19场学术报告。

11月14日-18日,由学会、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巴黎天文台、三亚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三亚市科学技术协会、三亚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协办、三亚市天涯海角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中法建交50周年庆祝活动——中法康雍乾天文大地测量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纪念“海判南天”300周年活动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三亚市副市长许振凌、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科教参赞彭德恺(Christopher Bonté)、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孙小淳、国际科学史学会主席Efthymios Nicholaidis和国家天文台党委书记赵刚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围绕“海判南天”石刻的科学与文化意义考证、康雍乾天文大地测量、十八世纪中西天文大地测量的比较与交流三个主题展开了广泛的研讨,共有5个大会报告、7个科学分会共计24个分会报告。来自10多个国家和科研机构的5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国内主要学术会议

7月12日-13日,学会科技史教育专业委员会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史与发展研究战略中心联合主办的“科技史与通识教育”学术会议暨第五届全国科技史教学研讨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园国际报告厅举行。在连续两天的会议中,来自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西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40多个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介绍了各自研究机构中通识课与科技史教学的情况与特色,围绕科学史与通识教育、大学本科生科学史教学、科学通史与专业学科的结合、科技史专业研究生教学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和充分交流。“全国科技史教学研讨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下一次将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

7月25日-30日,第11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学术研讨会暨第4届传统工艺论坛在内蒙古赤峰召开。此次会议由学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传统工艺研究分会(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与会代表围绕中国少数民族科技与文明研究、各民族传统工艺与技术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及相关实践、各民族传统工艺的发展与振兴研究、各民族之间科技文化交流研究等主题进行了总计68场分组报告。

10月18日-19日,由学会建筑史专业委员会承办的“2014年中国建筑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工程学院举行。本次年会的主题是“地域建筑与城乡特色”,会议对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讨论,并就传统聚落与历史街区的特色与保护、地域建筑的当代适应性等议题进行了广泛的专题研讨。专业委员会主任柳肃教授作为主席团成员主持了讨论会,并作了题为《楚文化与南方建筑的艺术气质》的学术报告;副主任、福州大学建筑学院朱永春教授作了题为《徽州建筑大木结构的地域特征》的学术报告。

    11月29日,“现代科学与科学文化”研讨会暨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学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会议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召开。与会专家就未来应该如何推进科学文化研究及相关的社会实践,中国科学文化建设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任务、科学文化专业委员会未来工作设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袁江洋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学文化专门委员会第一任主任委员,中国科协科普研究所罗晖研究员、清华大学刘兵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张增一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钮卫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为副主任委员。

两岸交流

    10月14日-24日,学会理事、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徐光台教授赴京访学,期间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中国农业大学分别举办题为“利玛窦时期西方天圆地圆与中国天圆地方的遭遇与折衷”、“科学与儒学——中西文化与文明比较的科学史视角”专场学术交流活动。

国际组织任职

10月14—15日,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第31届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总部召开,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孙小淳研究员当选连任CIPSH执委,任期三年。孙小淳研究员由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合会科学技术史分会(IUHPS/DHST)提名参选。

国际交往

12月5日-9日,学会常务理事孙小淳研究员以国际科学技术史学会执行理事会执委身份出席在法国里昂召开的国际科学技术史学会执行局会议。会议讨论了第25届国际科学技术史大会(2017年7月23日-29日,巴西里约热内卢)筹备工作,以及开展与国际逻辑学、方法论、科学哲学学会(DLMPS)的合作,加强与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以及国际科学史研究院(IAHS)的联系等议题。

科普活动

4月-11月,学会常务理事张藜等参与组织“科技梦•中国梦—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在西安、乌鲁木齐、兰州、郑州、昆明、重庆、成都、绵阳、济南、南京、苏州、天津、上海、杭州、宁波等15个城市进行的巡展。按照中国现代科技发生发展的脉络,展览设置了“撒播现代科学的种子”、“让现代科学扎根中国”、“动荡岁月里的科教人生”、“新中国·新科学”、“在科学的春天里”、“走进新世纪”和“结束语”七个篇章,通过运用大量丰富的个性化、可视化历史资料,把个人成长历史与国家科技发展历史有机结合起来,重点介绍中国职业科学家群体形成、演进的曲折历程,展示其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和做出的突出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参观人员超过上千万人次。

3月-12月,学会常务理事孙小淳研究员承担阆中市文化和旅游局“春节之源,风水之都”暨阆中天文文化考古研究项目,对阆中古天文历史活动进行天文考古调查并进行实地模拟观测,开展与落下闳天文活动及“太初改历”活动相关的古天文研究,建立中国古代“天文与人文”科学传播基地,开展有关天文文化、时令文化和风水文化的科普讲座活动。

表彰举荐优秀科技工作者

6月,经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提名、选举,学会推荐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胡化凯教授为“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12月,胡化凯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会员服务

12月,河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吕变庭、秘书长李涛,河南省沁阳市政协主席张沁山、市委宣传部部长张玉红等一行6人到访学会,双方就以团体会员方式加入学会、开展与“学会参与地方经济发展主战场”相关的合作研究和科普工作进行了初步交流。

【“海判南天”石刻300周年暨中法康雍乾天文大地测量国际学术研讨会】

11月14日-18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三亚市政府和法国巴黎天文台等多家单位共同努力下,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活动——“海判南天”石刻300周年暨中法康雍乾天文大地测量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海南三亚顺利召开。

300年前,中法两国合作绘制中国版图,天涯海角的“海判南天”石刻作为全国641个测量控制点中现存唯一可考的遗迹备受关注。三亚市副市长许振凌、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科教参赞彭德恺(Christopher Bonté)、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孙小淳、国际科学史学会主席Efthymios Nicholaidis和国家天文台党委书记赵刚出席会议并致辞。

作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共同树立、三亚市天涯海角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承建的纪念“海判南天”石刻300周年雕塑墙在大会开幕式当天举行隆重的揭幕仪式,5位发言嘉宾与法国巴黎天文台Suzanne Débarbat、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古克礼(Christopher Cullen)、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天文学史专业委员会主席、印度庞遮普大学荣誉教授Rajesh Knochhar共同揭幕。

研讨会探讨了十八世纪中国的天文大地测量、中西方的科学交流、科学对于政治和文化的意义等议题。国际科学史学会秘书长、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atherine Jami,巴黎天文台天文学史研究室主任Michela Malpangotto,法兰西大学东方研究所Jean-Claude Martzloff,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历史系主任Laura Hostetler、比利士鲁汶大学南怀仁研究专家Nicole Halsberghe等,以及来自《中国国家天文》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刘晓群,国际科学史学会前主席、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所长刘钝,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研究所前所长廖育群,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研究所前副所长汪前进,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学院关增建、钮卫星、董煜宇,中国科技大学科学史与科技考古系主任石云里,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韩昭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任吴伯娅,北京天文馆馆长、《天文爱好者》杂志主编朱进,香港中文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冯锦荣等5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学术会议。与会学者来自中国、法国、美国、印度、比利时、荷兰、英国、希腊、意大利、乌兹别克斯坦等10多个国家。

【第三届近现代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暨浙江近现代数学史国际会议】

9月21日,“第三届近现代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暨浙江近现代数学史国际会议”在浙江科技学院召开。浙江科技学院校长叶高翔,浙江省数学学会理事长林正炎,中国数学史学会理事长、长江学者、西北大学数学学院院长、会议主席曲安京,国际著名数学史专家、会议联合主席、加拿大西蒙•佛雷泽大学教授Tom Archibald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浙江科技学院副校长赵东福主持开幕式。

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数学史专业委员会、浙江科技学院、西北大学共同主办,加拿大西蒙•佛雷泽大学、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等单位协办。曲安京教授,浙江省数学会理事长、著名概率论专家、浙江大学林正炎教授,数学家、浙江大学王斯雷教授、沈一兵教授,数学家、中国计量学院前校长谢庭藩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博导陈跃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博导代钦教授等56位国内代表,与来自加拿大、法国、丹麦、意大利、巴西、墨西哥、印度、乌克兰、日本、韩国、荷兰以及中国台北等国家与地区的22位著名数学史专家参加会议。大会共收到报告120余份,经大会学术委员会研究决定有54个会议交流报告,其中20个大会报告。

【第11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学术研讨会暨第4届传统工艺论坛】

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传统工艺研究分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赤峰学院、内蒙古博物院承办的第11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学术研讨会暨第4届传统工艺论坛于2014年7月26日-28日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召开。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德国的50余个单位的115位学者与会。本次学术研讨会旨在通过对各民族科技与发明、传统工艺与技术的发掘、保护、传承、利用等问题的深入研讨,深化对各民族科技文明和传统技艺的理解与解读,繁荣少数民族科技史的研究,弘扬、保护传统工艺与传统技术,尊重和珍视文化多样性,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会议共举行了7场大会报告,12场主题报告会,70余名代表在大会上发言。

会议期间举行了“中华文化促进会手工艺振兴中心揭牌仪式”,会议由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希吟主持,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金坚范、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会长冯立昇分别致辞,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金坚范、中国轻工联合会珠宝中心主任张淑荣为中华文化促进会手工艺振兴中心揭牌。

此外,《中国少数民族科技与文明丛书》编撰委员会召开了第二次编委会议,会议由万辅彬教授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总编单亭和副主任王晓义出席会议,到会学者在成果汇报中讨论热烈,交流深入,进一步推动了丛书工程。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为各位主编颁发了聘任书。经组委会商讨,第12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讨会暨第5届传统工艺论坛,将由云南农业大学承办。

【“现代科学与科学文化”研讨会暨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学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会议】

    “现代科学与科学文化”研讨会暨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学文化专委会成立会议2014年11月29日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普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国际科技史学会前主席刘钝到会并发表了讲话。

中山大学鞠实儿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袁江洋研究员和北京化工大学张明国教授分别作题为《逻辑学的文化转向及其实现途径》、《科学文化的四象限》和《技术转移与文化摩擦》的学术报告。

与会专家就未来应该如何推进科学文化研究及相关的社会实践、中国科学文化建设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任务、科学文化专业委员会近期工作规划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会者共同认为,科学文化研究不仅是一项综合性的学术研究,而且这种研究本身即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科学文化专业委员会将沿此方向付出努力。

会议还讨论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学文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届委员名单,袁江洋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学文化专门委员会第一任主任委员,罗晖、刘兵、张增一、钮卫星、刘孝廷为副主任委员。会议拟于明年在京举办“科学与启蒙学术研讨会”,以此纪念新文化运动100周年。

【孙小淳连任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执委】

    2014年10月14—15日,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第31届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召开,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孙小淳研究员当选连任CIPSH执委。孙小淳研究员由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合会科学技术史分会(IUPHS/DHST)提名参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研究员同时当选为CIPSH主席,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当选该国际组织主席,有利于加强我国学者在该组织权力机构中的话语权,有利于促进该组织学术活动中科学与人文的交融。

  CIPSH是UNESCO下属的非政府组织,与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ICSS)同为隶属UNESCO的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学术机构。它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筹建于1948年10月,并于1949年1月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予以正式确认。目前,CIPSH有14个成员组织,分别是:国际学术院联盟、国际哲学学会联合会、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国际语言学常设委员会、国际古典研究学会联合会、国际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联合会、国际艺术史委员会、国际宗教史协会、国际现代语言与文学联合会、国际东方与亚洲研究联合会、国际史前史及古代史科学联合会、国际音乐理论研究学会、国际非洲学研究学会和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合会科学技术史分会,联合了世界各地数百个哲学、人文科学等学科的学会。CIPSH新一届执委会共11人,由理事会主席朝戈金(中国)、副主席Rosalind Hacket(美国)、副主席François Djindjian(法国)、司库Franco Montanari(意大利)、秘书长Luiz Oosterbeek(葡萄牙)以及6位执委组成。

  本届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代表大会积极倡导推进理事会的改革,使之更好地面对全球化时代的社会和文化新问题和新挑战。在10月13日召开的上一届理事会会议上,孙小淳和其他3位学者被推举为改革方案起草小组成员。经过两天的紧张日程,该届代表大会在充分发挥成员组织积极性的基础上形成如下决议:在一年的时间内再次召开代表大会以修改CIPSH的章程,落实和推进一系列的改革措施;CIPSH和UNESCO联合举办“世界人文大会”(World Conference on Humanities),第一届会议将于2017年在比利时列日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