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姓氏字母排序)
程伟
程伟, 男,1960年9月出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医学博士。1982年毕业于原黑龙江中医学院中医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85年于同校中医基础理论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1989-1991年赴日本自治医科大学精神科师从著名学者宫本忠雄教授研修比较文化精神医学,1994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中国医学史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1987年任讲师,1995年任副教授,1999年任教授。 曾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科研处副处长、研究生处处长。多年来主要从事医学史、医学哲学、比较文化精神医学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在《医学与哲学》、《临床精神医学》(日本)等中外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 ,主、参编学术著作15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现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医药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人文素质和社会科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医史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医院管理协会副会长、黑龙江省医师协会副会长、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医学伦理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后备带头人、《中医药学报》、《中医药信息》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医学与哲学》杂志特约编委。现从事研究的主要方向为:中国传统医学现代转型研究、比较文化精神医学相关研究等。
邓明立
邓立明,男。1983年毕业于河北师院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中科院研究生院获科学史硕士学位;1998年访问中科院数学所晨兴中心;2004年获河北师大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院长、河北省数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河北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协会理事,全国数学史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核心期刊《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杂志编委,《数学教育学报》编委。邓明立教授主要从事科学史与近现代数学史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多项河北省科委基金项目,合作完成国家数学天元基金项目一项,目前正在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曾应邀访问日本、澳大利亚、印度、香港等地。在国家核心期刊、国内外一级学术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学术专著两部、译著两部、编著一部。
范家伟
范家伟,男,博士,1997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部,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国医学文化史、中国科技史、魏晋南北朝史以及秦汉史。近年来的主要代表作品有:
2002 〈汉唐间道教与疟鬼说〉,将刊于《华林》第2卷(北京),页283-304。 2001 〈从医书看唐代行旅与疾病〉,《唐研究》第7卷(北京),页205-228。 2000 〈《宋书‧夷蛮传》与夷夏论〉,《新国学》第2期(成都),页392-406。 2000 〈南朝医家入仕北朝考论——唐代医学渊源考论之一〉,《汉学研究》18卷2期(台北),页143-166。 2000 〈地理环境与疾病——论古代医学对岭南地区疾病的解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西安),2000年第1辑(总54辑),页17-30。
30-31/03/2002 〈中国疾病史研究方法之探讨——以中古时期脚气病为例〉,本文在中研院科技史委员会主办「第六届科学史研讨会」上宣读。 18-20/06/2000 〈汉唐时期疟病与疟鬼〉,本文在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办「疾病的历史」研讨会上宣读。
方晓阳
方晓阳,男,博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兼任中国科技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工艺研究会理事、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普专项评审专家。1999年获国家科技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授予的“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方晓阳博士是印刷史、造纸史和制墨史专家,迄今已出版《中国古代传统工艺全集·造纸印刷卷》、《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大系·印刷卷》等专著,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软课题项目、中国科学院95重大课题子课题等项目,发表印刷史、造纸史论文约数十篇,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
方在庆
方在庆,男。
1979.9--1983.7 吉林大学物理系
1983.9--1986.7 吉林大学哲学系;
1986.7--1988.9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系;
1988.10--1991.7 武汉大学哲学系现代外国哲学专业, 哲学博士
1991.7--1992.12 福建出版总社厦门办事处,编辑
1993.2--1993.10 奥地利格拉茨(Graz)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
1993.11--1995.2 德国波恩(Bonn)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
1995.7-2002.2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1998.1-1998.8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杰出访问学者”, 1998.9-1999.2 英国蒂赛德 (Teesside) 大学访问学者(欧盟与中国教育部高教合作项目)
1999.10—2001.10 德国慕尼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埃里克·弗格林教席C3),赛特尔基金会(HSS)受助者。
2002.4--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冯立昇
冯立升,男。
1984年9月~1987年7月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研究所自然科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1987年7月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1987年7月~2002年,任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研究所(科学史与科技管理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2002年10月后双聘)、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生导师。
1994年8月~1995年8月日本东北大学文学部日本文化研究施设访问学者(客员研究员)
1996年8月~1999年7月西北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研究生。 1999年7月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2002年10月~现在 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教授(2006年6月任起所长)。
2004年5月~8月 日本东京大学共生哲学国际交流中心及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高级访问学者(客员教授)
2005年11月~12月 日本中央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客员教授)。
高 晞
高希,女,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中华医学会上海医学会委员。
1986年,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学士学位;2008年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学位。
1986-2000年在上海医科大学,任医学史教研室主任。2007年开始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2004-2006年曾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担任访问学者,2007年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任研究员。
高策
高策,男,1958年6月生,现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带头人。
1982年在山西大学物理系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室硕士毕业,哲学硕士学位。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有:华人科学家研究、山西科学技术史等。
主持和完成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主编和参与编著《走在时代前面的科学家——扬振宁》、《山西科学技术史》等著作10余部。在《自然科学史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刊物发表科技史学术论文50余篇。已培养博士研究生11名,硕士研究生50余名。
关增建
关增建,男,1956年生。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师从李志超、钱临照教授,获科学史博士学位。同年入郑州大学工作。1995年任郑州大学文博学院院长,破格晋升教授。2000年调入上海交大,现为上海交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计量史、物理学史研究,出版著作六部、译作两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兼任日本计量史学会外籍会员,国际东亚科学、技术、医学史学会会员,上海市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史杂志》编委,《自燃科学史研究》编委,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传统科技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史著作出版基金学术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计量学院兼职教授、上海市技术监督局聘任专家等学术职务。其计量史研究获国际好评,日本计量史学会前任会长岩田重雄曾在日本计量史学会学报《计量史研究》上评价说,关增建教授“的研究范围极广,仅其部分研究内容就涉及中国古代计量理论、制定计量单位的科学过程、天文计量史、中国计量与科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相互关系、中国古代计量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国和东亚国家的计量交流史等多个分支。此外,他自1998年以来,还得到财团法人松下国际财团的研究资助。其业绩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评价。因此,他和丘光明成为中国计量史界的双璧。
郭怀中
郭怀中,男,1955年生,1974年参加工作,现任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课程与教学论(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安徽省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科学技术史学会秘书长、安徽省中学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职安徽省优秀教师。研究方向为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皖南科技史等。曾荣获“安徽师范大学‘皖泰’教师教学优秀二等奖”(1997年)、“安徽师范大学教学优秀成果奖”(2001年)等荣誉称号。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有4篇科技史论文被《中国科学史通讯》(新竹清华大学主办,剑桥李约瑟研究所等协办)摘要介绍。主要作品有:
1、“《周髀算经》数理教育初步研究”(第二届汉语区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数学史研究文集》第四辑,九章出版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
2、“运用物理学史料启迪学生思维初探”(《物理通报》1997年第3期)、
3、“充分发挥教师在新一轮课改中的作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4、“‘丹阳铜’产地考略”(《安徽史学》1994年第3期)
主要著作有:
1、 合著《物理教育通论》,编者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2、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课本·物理》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2》,2005年5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4、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2教师用书》,2005年5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5、 《现代中小学教学辞典》,主要撰稿人之一
6、 《学生辞海·职高中专卷》,主要撰稿人之一
7、 《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基础》,副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
8、 《徽州文化全书·徽州科技》,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为部分章节撰稿)
郭世荣
郭世荣,男。1985年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自1985年至今,任职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从事科学史研究与教学工作,1998年评为教授,曾在英国和韩国做访问学者。现任科学史与科技管理学院院长。担任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会副理事长(2002-),数学史学会理事长(2007-2011)。
主要研究方向:数学史、少数民族科技史、中外科学交流史,发表论文和著作约百篇。
厚宇德
厚宇德,男。
1984-1988年在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并取得学士学位;
1988年至2000年8月工作于佳木斯大学物理系,曾于1997-2000年间担任系副主任一职;
2000年9月始工作于台州学院物理系,其中:
2002年9月至2003年7月在中国科技大学科学史系访学一年。
2007年9月始在北京科技大学攻读科学史专业博士学位。
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物理学思想史;西方物理学史。主要以人物研究为主。在中国古代科学史方面,对宋应星、方以智、郑复光以及郑光祖等的科学思想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在西方科学史领域,对普朗克、布拉格、格林以及玻恩等有一定研究认识,并正在进一步深入研究之中。
胡化凯
胡化凯,男,1954年生,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物理学史和科学思想史的教学及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出版著作2部,研究成果独立获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和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一项。行政职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常务副主任;学术兼职:安徽省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
姜振寰
姜振寰,男,1944年2月7日生,山东掖县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1990),博士生导师(1993),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1997—2004),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1999—),科技史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2006—)。中国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名誉理事,黑龙江省创造学会会长,哈尔滨市政协(八、九、十届)常委,黑龙江省政府参事。
主要研究方向:技术史、技术哲学、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发表上述方向论文80余篇; 出版专著《科技战略导论》《哲学与社会视野中的技术》《技术革命与技术世界的形成》,主编《自然科学学科辞典》《世界科技人名辞典》《中日俄近代技术发展比较研究》《20世纪美国与亚洲的战争和冲突》,译著《世界的未来》《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技术史》等40余部。
获中国专利3项。获“中国专利博览会金奖”、“中国航空航天工业部荣誉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奖励。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被美国《WHOS WHO》收录。
李成智
李成智,男。
1978.10——1982.7 南京航空学院读本科
1982.7——1985.9 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助理工程师
1985.9——1988.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硕士
1988.6至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
李晓岑
李晓岑,男。
1985年本科毕业于华东工学院(南京理工大学)火箭专业,
1990年7月硕士生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
2004年6月博士生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4年和1998年连选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1999年遴选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
2000年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2000年当选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
2002年聘为广西民族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
2003年当选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秘书长。
李延祥
李延祥,男,1962年生,博士,北京科技大学研究员。1981年7月毕业于铁岭高中。1985年7月本科毕业于东北大学(原东北工学院)有色金属冶金系有色金属金属冶炼专业。1988年6月硕士研究生毕业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物理化学系,获中国科技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88年9月年至1990年6月在国家民政部工作。1995年6月获北京科技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从1985年9月起师从柯俊院士先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是中国有色金属冶金考古和冶金史的主要研究者之一。建立了通过炉渣揭示古代炼铜技术流程的方法,并利用这一方法对湖北大冶铜绿山、辽宁凌源牛河梁、新疆尼勒克、南京九华山、内蒙古林西等古铜矿冶遗址的冶炼技术进行了研究,纠正了其中的不当结论,为考古学、科技研究提供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开展了对辽西冶金考古及宋代夹锡钱的开创性研究。 先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一项及教育部、科技部课题多项,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主讲硕士生课程有世界史、冶金考古,博士生课程有科技文献学、科技考古。发表论文40篇,主编教材1部,另撰写科普文章百余篇。
李艳平
李艳平,女。
1978.3—1982.2 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物理专业
1982.2—现在,北京师范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工作,先后聘任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91.10—1992.12 法国巴黎十一大学科学教育与科学史中心、科学工业城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心等机构访学
2005.11—2006.2 法国巴黎科学工业城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心、亚历山大•格瓦雷中心等机构访学
2004.9—2008.1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社科系科学哲学专业学习
主要从事物理学史教学和研究工作,近年对中国近现代物理学发展有浓厚兴趣,亦十分关心法国科学技术史有关研究领域。
廖育群
廖育群,男。1953年生,祖籍湖北省兴山县。1982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医学院中医系,就职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1996年晋升研究员,现任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
主要从事医学史研究,著有《岐黄医道》(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合着,科学出版社,1998)、《阿输吠陀——印度传统医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医者意也——认识中国传统医学》(台湾东大出版公司,2003;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远眺皇汉医学》(台湾三民书局,2007)等。对中医问题的解说,具有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特点。
刘华杰
刘华杰,男,1966年7月生于吉林通化,哲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教授。1988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91年、1994年硕士、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方向为科学思想史、科学哲学、科学传播学。主要作品有《浑沌语义与哲学》《分形艺术》《一点二阶立场:扫描科学》《以科学的名义》《中国类科学》《看得见的风景:博物学生存》。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奖励(研究类二等奖),获北京大学青年教师多媒体教学比赛一等奖,获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成果奖。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入选者(编号NCET-06-0024)。
刘学礼
刘学礼,男。
1984年7月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生物学系。
1989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现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任教。
鲁大龙
鲁大龙,男,1964年生,祖籍安徽,理学博士,现为中国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1992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人文学部。研究方向为物理学史、天文学史。在西方近代物理学史(艾萨克·牛顿的力学思想)、中国清代历法史等研究领域发表近10篇学术论文;培养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4名。参与编译《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和苏联科学院科学合作资料选辑》(40万言,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获得北京国家图书馆2003年“读书标兵”荣誉称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优秀青年科学史工作者”一等奖。
梅建军
梅建军,男,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所长。1984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物理化学专业;1987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1988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考古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94-1995年在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做访问学者。2000-2004年,先后在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和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和伦敦大学考古学院从事研究工作。2003年被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聘为荣誉研究员,2006年获选为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2007年被国际科技考古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和Archaeometry聘为新一届编委会委员。目前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和文物科技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传统科技文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学术委员会委员、吐鲁番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技史杂志》编委会副主编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会理事。从事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中国冶金技术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科技考古等。目前承担或参与的研究项目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3500BC-1500BC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技术和经济研究"、"铁质文物综合保护技术研究"和"中国早期青铜冶金发展及其同欧亚草原文化的关系"等。主讲的研究生课程有:"考古学与田野发掘"、"文物保护材料学" 和"文物保护学"。目前指导和协助指导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共8名。已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那日苏
那日苏,男,1954年12月出生于内蒙古,蒙古族,党员,哲学博士,现为北京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点(硕士)带头人,主讲教授,现任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哲学)委员。
主要从事: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哲学,科学史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主要讲授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科学技术哲学通论;科学技术与社会专题讨论。硕士、博士研究生公共课: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
曾在日本做过2年研究工作;在德国做过3个月的学术访问。
论著情况: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论文约40篇;专著1部;教材1部(主编);译著2部。
倪根金
倪根金,男,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副院长。现任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2004年起);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农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4年起)等职。在科研方面,先后主持了国务院立项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出版项目《中华大典•农业典》(副主编兼《园艺分典》主编)、国家古籍整理“十五”规划出版项目《〈救荒本草〉校注》、国家古籍整理“十一五”规划出版项目《捕蝗书全注》、《中国古代花卉园艺文献丛书》等纵横向课题19项(含子项目3项)。参与省厅级课题7项。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变迁、传统农业和农业历史文献研究等领域。先后在《中国史研究》、《中国农史》、《清史研究》、《学术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32篇。
钮卫星
钮卫星,男,1968年10月生。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主要在天文学史领域内进行学术研究,多年来对中古时期中西天文学的交流与比较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独著和合著学术专著多部,主持和参与了多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受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曙光学者项目和2007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的资助。并从事科学史教学,为本科生开设科学技术史课程已10年,两次获得校优秀教师奖。还关注科学传播理论和实践问题,译作《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获第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在《中华读书报》、《图书商报》、《文汇报》、《文景》等多种报刊上累计发表了70多篇科学类书评和科学文化类文章,为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潘涛
潘涛,男,199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现为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翻译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会员,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市科技传播学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主持《哲人石丛书》、《普林斯顿科学文库》、《技术史》《竺可桢全集》等科普图书的编辑出版。
曲安京
曲安京,男,198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9年与1994年先后毕业于西北大学自然科学史(数学史)专业,分获理学硕士与博士学位。 1989年起在西北大学数学系工作至今,1994年、1997年先后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1999年起,具备博士生导师资格。现任西北大学数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心主任。现任国际数学史学会执委会委员,英国数学史学会荣誉会员。2003年受聘东京理科大学客座教授。 1994.10-1995.10,赴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2-2000.1,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01.1-2002.4,获日本学术振兴会基金(JSPS)资助访问京都产业大学;2004.9-2005.2,获梅隆基金资助访问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曾多次出访国外与台湾、香港等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在2002年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ICM-2002)上做45分钟邀请报告。1996年, 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 获首届(台湾)立青中国科学史青年学者杰出论文奖。2000年,获(中国)第二届大象优秀科技史论文一等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二级子课题、天元基金等多项基金。主要著作有《中国历法与数学》(2005)、《中国近现代科技奖励制度》(2004)、《〈周髀算经〉新议》200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数学卷》(2000)、《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探析》(1994)。1990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任玉凤
任玉凤,女,1955年9月29日生,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多年来主要从事科学史,科学技术与相关方向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1)曾参与《在真与善之间》、《人与自然--生态·科技·文化·社会》等著作的编写。(2)发表论文有:“关于科技意识的一些思考”、“市场经济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古代中西科学家状况比较研究”等。其所著《人与自然--生态·科技·文化·社会》曾获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容志毅
容志毅,男。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博士,教授。2002年,作为第三主研人员(成员共36人),承担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九五”重点项目《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汉魏两晋卷)》中“炼丹术与化学篇”的主要撰写工作。2006年,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项目(历史类)《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六朝隋唐卷)》一书中,已完成“炼丹术与化学篇”部分约19万字的撰写。 2005年,作为第二主研人员(成员共8人),承担由美国约翰•汤普顿基金会资助,法国巴黎多学科综合大学与美国艾伦大学共同主持的“宗教与科学”国际项目“GPSS”(科学与信仰全球透视研究计划)中的“道教与科学”中的部分。主要著作有《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汉魏两晋卷)》(合著,3/36)、《道藏炼丹要籍研究(南北朝卷)》、《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六朝隋唐卷)》(合著,3/36)、《中国炼丹术考略》等。
石云里
石云里,男,1998年6月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理学博士学位,其后在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史系以及麻省理工学院Dibner科技史研究所进行为期三年的博士后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会员,east asian science,technology and medicine 期刊编委。研究领域是中国天文学史。目前的研究兴趣: 古代历法的计算机模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明清时期西方天文表的传入及其影响。
孙小淳
孙小淳,男,1984年南京大学天文系天体物理专业学士,1989年天文学硕士,1993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天文学史博士。1992年-1993年荷兰皇家科学院分子与原子物理研究所合作培养博士。 1993-1999年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研、副研。 1999-2003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博士候选(2007年博士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博士学位)。 2004年至今,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著作: The Chinese Sky during the Han (Leiden: Brill, 1997) (合著). 论文20余篇。 编著4种。主要研究方向:天文学史。
谭德睿
谭德睿,男,1936年11月生,上海博物馆研究员,现任中国科技史学会传统工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金属艺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铸造协会顾问。研究方向为中国金属工艺史、青铜技术、艺术铸造。主要研究成就有东汉“水银沁”铜镜表面技术研究,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东周铜兵器菱形纹饰技术研究,获国家文物局科技成果二等奖;吴越青铜技术研究,获国家文物局科技成果二等奖。主要代表作品有《中国青铜时代陶范铸造技术研究》,考古学报,1999年第二期;《灿烂的中国古代失蜡铸造》,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89(获华东地区科技图书优秀奖)以及《艺术铸造》,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获华东高校出版系统学术著作一等奖)。
唐晓峰
唐晓峰,男,1994年获美国Syracuse大学地理系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历史地理、中国氕秦历史地理、地理学思想史方面的研究。
万辅彬
万辅彬,男。
1959年9月-1963年7月,在安徽大学物理系学习。 1963年9月-1973年6月,在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任编辑。其间,1970年5月至1973年6月在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劳动。 1973年7月,调入广西民族学院(现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任教至今。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并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院长助理。其间1989年4月至1990年7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进行学术访问。 1993年8月—2002年11月,任广西民族学院副院长。
2002年12月-至今,任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王昌燧
王昌燧,男,60岁,教授,博士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1985年开始从事科技考古研究工作,多次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学技术部和中国科学院基金资助,迄今已在《Nature》、《PNAS》、《Archaeometry》、《中国科学》、《考古学报》等重要刊物上发表有关科技考古的论文100余篇。现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主任,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印刷学院特聘教授,国际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际X射线考古学术讨论会顾问。迄今已在古陶瓷、古冶金和古代人类食谱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较为重要的成果。曾先后组织8届全国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和国际第35届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为我国科技考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王大明
王大明,男,陕西西安人,1958年出生。中共党员,理学硕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社会科学系教授,兼科学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编辑部主任。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史、科学社会史、科技政策与管理、科技传播、科学技术与社会。先后发表研究论文四十余篇,主持纵向和横向课题多项,主要包括:“世界新的技术革命条件下我国的科技政策研究”、“中小型科技企业状况研究”、“中国科学政策之科学研究的支撑条件研究”、“科技创新与高技术企业创业相关问题的研究”、“基础研究与高技术企业的科技创新研究”、“创新文化与制度建设研究”等。
王青建
王青建,男。1982 年考入辽宁师范大学数学系读数学史专业研究生, 1985 年毕业时获理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1993 年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1995 年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1996年晋升为教授。主要从事数学史研究,曾任全国数学史学会常务理事(1994—2002)、中国数学会传播工作委员会委员(2000—2003),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2004—)、。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996—1998)、数学天元基金资助项目(2000—2003)和3 项辽宁省教育委员会资助项目(1991—1992,1995—1997,2001—2002)。在科学出版社等地出版独著和参加编写的著作十余部,在《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专业研究论文50余篇。
王思明
王思明,男。
1983-1992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师
1992-1995年 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
1994.3-11 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进修
1995-2002年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所副教授、主任
1999-2000年 美国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
2002至今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院长
王星光
王星光,男,河南获嘉人,汉族,1957年5月生,中共党员。1978年3月入郑州大学历史系学习,1982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硕士学位。2003年获郑州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98年7月曾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进行学术访问。2005年9月曾赴日本东京、京都、大阪等地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
自1986年6月在郑州大学历史系任教,曾参与创办档案专业,任档案系主任。1995年11月晋升为历史学教授。现任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历史系主任,科技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主要从事中国科技史、生态环境史、先秦史及档案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出版的著作有《中国科技史求索》(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黄河与科技文明》(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年版)、《生态环境变迁与夏代的兴起探索》(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吴其濬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黄河文化百科全书》(副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科学技术概论》(副主编,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等7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在丹麦、美国等学术杂志及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发表5篇,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十余项。主持完成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近十项。曾于1994年获河南省青年科技奖、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
吴国盛
吴国盛,男,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1986-1996年间,主要研究西方自然哲学的基本概念,涉及自然概念、宇宙概念、时间概念、空间概念等,旁及科学通史和科学编史学,反思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事业。
1996年以来,研习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哲学,关注环境问题,开展对现实中种种现代性“现象”的反思。
1999年回北大任教之后,致力于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的重建。目前的研究方向和博士指导方向有科学思想史(主要是西方近代早期科学思想史与自然哲学史)、技术哲学(主要是现象学技术哲学和技术批判理论)、科学传播学(中国科学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等。
徐光台
徐光台,男,出生于台北,博士,现任国立清华大学教授通识教育中心暨历史研究所教授。1974年毕业于国立成功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2年毕业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美国奥克拉荷马大学科学史系,获哲学博士学位。学术专长领域为西洋科学史(包括自然哲学,科学与教育、社会制度、文化等关系)、中国科学史(明清自然哲学,儒学与科学)、科学史哲与科学教育、科学史与通识教育以及教育哲学。
徐泽林
徐泽林,男,1986年合肥教育学院数学专业毕业,1990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攻读数学史研究生,1994年获硕士学位,1995年考入西北大学攻读科学史(数学史)博士学位研究生,1998年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7月分配到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系,任讲师,1999年10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2年10月破格晋升为教授。2001年3-6月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2003年3-9月在日本东京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为天津师范大学科学史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秘书长,日本东京理科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数学史研究,研究领域是东亚数学史、数学交流史与比较数学史。近年在日本数学史、中日韩数学交流史以及东西方数学比较等方面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译著一部,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项目、天津市教委项目多项。多次应邀赴日本东京大学、东京理科大学、四日市大学、国际基督教大学等进行学术访问。
杨舰
杨舰,男,博士,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所党支部书记。《中国科技史杂志》编委,国家图书馆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科技大学科技与文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史研究特聘专家,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兼职教授,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杨小明
杨小明,男,1964年生,甘肃武都人,自然科学史博士,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纺织科技博士生导师。
姚远
姚远,男。陕西岐山人,生于1955年1月。1977年西北大学物理学系毕业留校任教。1980年调任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历任学报理科编辑室主任、常务副主编,曾任陕西省科协委员、陕西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秘书长等。1998年晋升为编审。2005年9月至2006年7月在清华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并被清华大学评为优秀访问学者。2008年3月至2009年1月挂职任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现任西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理科学报主编。兼任西北大学编辑出版与传播科学研究所所长、西北大学数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心及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全国一级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陕西省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联合会副主席、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理科理事长、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陕西省优秀自然科学论文评审委员会评委、陕西省科技期刊审读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出版专业高级职称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编辑学报》编委、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委及成果鉴定专家等。
袁江洋
袁江洋,男,1964年5月生于湖北。武汉大学化学学士、硕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学位委员会主席,《科学文化评论》常务编委,《自然科学史研究》编委,《中国科技史杂志》编委。长期从事科学史理论及西方科学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牛顿研究、波义耳研究、科学革命史、科学史理论、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关系以及创新文化、科学文化研究。
曾翻译出版波义耳《怀疑的化学家》(1993年初版,2008年再版)、夏平《科学革命》(合译),校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宇宙体系》(1992年)。
著有《科学史的向度》(武汉、台湾分别出版简体、繁体版,2003)、《思想之网——牛顿》(1997)。主编《科学革命与中国道路》(2006)。
自1990年起开始于《自然辩证法通讯》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
近期承担或完成的项目有:
1、国家软科学课题平台项目“当代中国科技发展与科学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
2、中国科协“自然科学学科发展史立项论证”
3、中国人事部“创新能力建设案例”。
张大庆
张大庆,男,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1982 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医疗系,获学士学位。1988 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史专业,获硕士学位。1996 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史专业,获博士学位。2001-2002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史与科学史系访问学者。主要作品有《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医学史十五讲》、《中国医学人文教育:历史、现状及前景》等。
张澔
张澔,男,台湾义守大学副教授,台湾科学史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学史。近几年的代表作品有:, "懷念郝俠遂老師 從分析化學到科學史," 、 "引介西醫的傳教士--合信," 、 "清末中文無機名詞:1842-1895," 、"鄭貞文與中文化學命名," 、 "中文無機名詞之化字:1896-1945," 、"中文化學符號:1842-1895," 、 "五行學說緣起與中國古代自然哲學之探討," 、 "虞和欽的有機名詞:中文有機系統命名的開始," 、、, "氧氣的故事,"、"畢利幹:同文館第一位化學教習與近現代中國化學," 等。
张藜
张藜, 女,1966年1月出生于云南昆明。博士,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技史料》副主编,曾任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中国(大陆)地区秘书兼司库。2005年8月获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DHS青年科学史奖”提名奖。研究方向为近、现代化学史、中国现代科学社会史。发表论文数十篇,译著1部。主要研究专著有:《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董光璧主编)中卷第9篇;《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主编)第12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下》丁编第五十九章;《新中国与新科学:高分子科学在现代中国的建立》等。
张之杰
张之杰,男,笔名章杰、张百器等,1942年生,山东诸城人。长期任职出版机构,并兼任大学教职,业余研究科学史,为中研院科学史委员会委员。另研究民间宗教、民间文学等。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三日,约请王道还、李精益、郝侠遂、刘君灿、刘昭民、刘广定等人,筹组一个科学史社团(现称中华科技史学会),每月集会一次。主要作品有《画说科学──科学与美术的邂逅》、《科技史小识──来摆科学龙门阵》、《自然札记─ 大自然小逗点》等。
张志辉
张志辉,男,副教授,199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获理学硕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2003-200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进行为期1年的学术访问。主讲全校本科生公共选修课《中国科技史概论》(该课被评选为“中国科技大学精品课程”)和科学技术史专业研究生基础理论课《中国科技史及其研究方法》。先后主持完成(或正在进行)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二级课题、中国科学院院长科研专项基金、中国科技大学青年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委托项目等4项,合作参加国家科研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独立(或合作)出版学术专著5部。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和科技政策。
章梅芳
章梅芳,女,博士,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讲师。1996.9-2000.7: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档案学系,本科;2000.9-2003.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硕士;2003.9-2006.7: 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博士;2006.7至今: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讲师。
郑乃章
郑乃章,男,教授,中国硅酸盐学会会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会员、江西省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在读博士。在长期从事材料学和科学技术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共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部各级科研项目15项,在各级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科研论文42篇;参编教材或著作4部;获轻工业部和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次;获轻工业总会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获景德镇市科技论文一等奖1次,二等奖6次。其对景德镇陶瓷技术历史与现状的研究成果在中央电视台《科技之光》节目《泥与火的艺术》、上海卫视台《好运家中宝》节目《瓷之源——瑶里》、韩国KBS电视台节目《陶瓷之路》、以及美国《华尔街日报》、《解放日报》和《文汇报》均有报导。
钟少异
钟少异,男,军事科学院战略部研究员。1979—1983年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83—199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工委科技部参谋、研究员;1996—200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朱建平
朱建平,男,汉族,浙江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名词委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等,曾任医史研究室和中华医史杂志编辑部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常委兼秘书长。
主要从事中国医学通史、方剂学史、中医术语规范研究。主张扩大研究视野,内史与外史研究相结合,与中医理论、临床研究相结合,由编撰历史到创造历史。建议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立项,主持或参与制订的中医术语国家、国际标准,得到广泛认可。获全国名词委突出贡献奖等奖励12项,撰有各类著作20部,论文130篇,指导硕、博士生22名。今年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候选人。
朱进
朱进男,博士,北京天文馆馆长,目前主要从事太阳系小天体和天文教育等领域的研究。
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多项太阳系小天体领域和天文教育领域的项目或课题。1995-2002年期间主持的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共发现获国际暂定编号小行星2727颗,包括五颗近地小行星,至今其中已有1174颗小行星由中国获得永久编号和命名权。与同事合作,共发表可在史密松天文台和美国宇航局的天体物理数据系统(SAO/NASA ADS)上检索到的文献147篇。包括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论文,重要观测报告或发现,常规观测结果等。
200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006年“科普活动先进个人”;2007年“科普活动先进个人”;2007年全国校外教育优秀理论工作者;2008年第十二届“首都旅游紫禁杯”先进个人。
1999年-2008年期间作为导师培养了小行星等专业研究领域和天文教育领域的硕士研究生7名。作为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的指导老师,培养了一批中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一系列专业研究成果,在北京市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