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第十届全国化学史与化学哲学联合学术会议成功举办

  • Published: 2021-11-17
  • 38369

      为进一步推动化学哲学与化学史的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2021年11月14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化学史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化学化工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了第十届全国化学史与化学哲学联合学术会议,会议以网络视频形式(腾讯会议:467 470 548))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上海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化学通报》、《民主与科学》杂志社、化学工业出版社等多所高校、研究院所和期刊编辑部的近4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化学史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化学实践中的认知、模型与知识传播。议题包括: (1) 化学实践哲学;(2) 全球史视野中的化学与历史;(3) 化学教育与化学哲学、化学史的融合; (4) 科学实践的哲学、史学或社会学研究。会议包括特邀报告、和大会报告两种形式。

      开幕式环节,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化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化学化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任定成教授致开幕词。任教授回顾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化学化工专业委员会的历史,特别提到,化学化工专业委员会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第一个专业委员会,由卢嘉锡院士、唐敖庆院士、徐光宪院士和龚育之教授联合创建。他鼓励青年学者们要学会坐冷板凳,坚持做化学哲学与化学史领域的基础性工作。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的董春雨教授致贺词。董教授追忆了张嘉同、王德胜、邢润川等诸多前辈在化学史与化学哲学领域的奠基性工作和优良的学科传统,展望当下化学哲学领域的工作任务和未来发展,并预祝会议的成功举办。 

     特邀报告环节由《民主与科学》杂志社主编、山西大学教授张培富主持。清华大学刘立教授做题为《催化化学原创性突破案例考察:合成氨和煤制油;不对称催化和纳米限域催化》的特邀报告。报告综合考察了中国催化领域的国际科技论文(SCOPUS)快速追赶,已多年来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同时中国出现了不对称催化、纳米限域催化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重大原创性突破。作者对历史上德国出现的合成氨和煤制油获得诺奖的重大科技创新成就作了细致的考察;作者在“科研团队”这个微观层次上对包信和院士“纳米限域催化”项目团队进行了考察,提出其成功在于有着优秀的“组织文化”。报告最后提出,中国催化化学正从数量上的快速提升向原创性突破转型,从大国走向强国。上海理工大学缪煜清教授做了“结合科学史和全球史讲授《人类文明与化学》课程”的特邀报告。缪教授结合学与教的困境,分享了打破传统的学科局限思维,基于全学科思想、立足全球史、结合中国古代化学思想与实践进行化学史教学的实践经验。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化学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叶青教授主持了化学史专题的3个学术报告。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王海燕副教授,报告了抗战时期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对川盐提钡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中国科学院大学何涓副教授以王季烈、虞和钦、郑贞文编撰的中文化学教科书为例,探讨了民国早期国人自编中学化学教科书的创新程度及其受日文教科书的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李继萍教授对比了外文文献Chemical Handicraft和《格致释器·化学器》的主要内容,讨论中国近代化学实验知识的引进。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化学化工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朱晶副教授主持了化学哲学专题的4个学术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任安波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分析,研究中国化学从大国走向强国的道路;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助理研究员邵鹏则讨论了化学的自主性,从周期律、分子机构、化学键三个角度驳斥了在理论上将化学还原为物理学的还原论主张;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陈德升在认知哲学视角下以AlphaFlod、脑机接口技术等案例探讨增强技术的最大限度问题;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吴韫琦则基于博物馆传播的实证研究讨论博物馆如何促进公众理解科学。

      评议讨论阶段,中国科学院大学袁江洋教授、北京大学出版社周雁翎编审、北京化工大学张明国教授先后对会议的9个学术报告做了精彩的点评。最后,朱晶秘书长对会议做了总结发言。

      本次会议通过“腾讯会议”交流的方式,打破了地域限制,呈现出了讨论主题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安徽、山西等多地学者在线交流、共同提高,会议取得了良好效果。大会报告围绕会议议题,展开了化学史、化学哲学、文献计量学、科学传播等多学科和多视角的分享交流,内容丰富、各具特色。参会学者们就未来的化学史与化学哲学的研究发展达成共识,今后群策群力,共谋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化学史专业委员会   供稿)